科普时报记者 罗朝淑
不同阶段的人群如婴幼儿、青少年、成人和老年人等,他们每日膳食营养素需要量是多少?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长期以来却一直困扰着营养学界。
近些年来,尽管“膳食营养科学化是慢性病防控关键”已成为医学界的一大共识,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求解:在当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生酮饮食广受追捧的全民减肥时代,如何界定国人碳水化合物摄入是否过量;怎样给合理膳食或平衡膳食更加定性、定量和可测量的指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教授近日发起了一场以“中国居民营养素摄入量和慢性病防控”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与会专家从多视角探讨了营养素摄入与慢性病防控之间的关系,研究了以降低慢性病风险为导向的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科学问题等。
慢性病防控,合理膳食的干预效果优于治疗手段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88.5%。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
近年来,各国在慢性病防控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证据,其中预防性干预尤其是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对于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成本效益,远远优于治疗性手段。其中,膳食因素对慢性病的影响最大。
杨月欣认为,作为指导合理膳食的理论根基,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一直是我国科学界研究“中国人健康解决方案”的重要基础性内容之一。她提出了能量、三大营养素可接受范围、东方膳食模式、慢性病非药物治疗的“专业化营养处方”等系列科学问题,建议加大对慢性病营养治疗的基础研究,阐明膳食和人体健康的定性和定量标准问题,加快慢性病治疗和康复、减少医疗支出、促进生命质量的提升。
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刘德培院士,从基因的视角解析了能量限制对心血管保护的机制和意义。他认为,能量限制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措施,在提供生物体必要的营养成分、保证生物体不发生营养不良的情况下,限制每日摄取的总热量,能够延缓衰老、重塑代谢状态并发挥诸多促进健康的效应。
尚未建立不同人群能量需要量标准
面对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儿童超重和肥胖问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指出,儿童肥胖不仅会带来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身体各系统的危害,而且这些危害还会延续到成年期,影响其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至2030年,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率将达到28.0%,由超重及肥胖所致成人肥胖相关慢性病,每年直接经济花费将增至490亿元。
除了儿童的超重和肥胖问题,目前我国还面临着另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那就是近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虽然能量摄入下降,但体重增加仍然快速上升,并且肥胖率及相关慢性病也在不断升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杨晓光研究员介绍,这一现象虽然已提示我国成年人能量推荐量可能偏高,但目前我们却不能提供中国不同人群能量需要量的标准数据,这也成为我国营养学界公认的一大痛点。
要大力推广中国本土健康膳食模式
鉴于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控的严峻形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科学界要转变研究思路,建立一套系统的营养与慢性病关系研究的新理念和方法,同时加强营养与慢性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加强科学普及和营养师人才培养。
首先,亟须加强针对全生命周期人类的生理变化和营养需要量的研究,拿出符合中国人群实际情况的基础数据,填补中国营养保障的基础研究空白;聚焦不同人群营养需要量“金标准”的基础研究力度,加强科技专项投入;针对特殊人群,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定量化研究其营养需求。
其次,要聚焦发展营养科学领域精准、高效、不可替代的技术,加大对营养相关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患者营养治疗的技术研究,特别是慢性病非药物治疗的专业化营养处方研究。
鉴于营养在慢性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与会专家认为,当前亟须针对营养学专业人才培养、职业人才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将营养师作为重要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此外还应开发营养食品产业、特殊膳食用品和营养医疗信息化服务产业等;开发预防保健和临床治疗类产品,从市场化角度提供可持续性的全民健康服务。
与会专家认为,以江浙沪、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餐食为代表的中国东方膳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健康膳食模式,应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提出的平衡膳食为理论基础,大力推广中国本土健康膳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