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0月6日电(记者高少华)深海石油是福还是祸?地球会不会重返“冰河世纪”?太阳系的天体都有着什么样的“遗传基因”?……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普热潮兴起,类似这样的专业科学“冷”知识正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变得越来越热,受到年轻网民的喜爱。网络科普不仅让科学变得更有趣,也让科普这一“老课题”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许多科研工作者化身科普博主,通过风趣幽默的讲解和形式多样的视频内容,使硬核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这其中不乏一些知名院士和老一辈科学家也纷纷“触网”,悄然拉近大众与科学的距离。
现年86岁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一直非常看重科普工作,曾多次表示科学家要走出象牙塔,把科学研究和普及做到无缝连接。2021年6月汪品先正式入驻视频平台B站,为年轻人科普海洋地理知识,目前已收获174万粉丝,成为网友津津乐道的“网红爷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学家应该向社会汇报,做了什么?做的事情有什么用?让整个社会都对科学感兴趣。科学普及与时俱进,采用新技术非常重要。现在短视频科普有许多原来达不到的效果,我很高兴我也在跟上。”汪品先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被网友称为“火山UP主”。他通过视频平台将多年钻研的专业火山知识分享给更多科学爱好者,视频播放量已经接近600万。
刘嘉麒对待自己的每一个科普视频极其认真,几乎都是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时常觉得不满意便要重新录制,更会精心准备资料图片、制作图表数据等,让科普视频“干货”满满而又不枯燥乏味。“做科普容易,但做好科普很难,因为需要对普及的科普知识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不准确,不然就会误导听众。”刘嘉麒说。
除汪品先、刘嘉麒外,欧阳自远、褚君浩、蒲慕明、舒德干等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均已加入网络科普行列,组成了囊括地理、地质、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院士天团”,成为当前网络科普领域的一大新热点。
与此同时,一些拥有专业知识背景、从事相关科学工作的专业博主,近年来也纷纷发挥个人特长,在网络平台上创作专业、有趣的科普内容,推动各种小众科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走向大众。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毕业生唐骋和曾在学术期刊工作的蔡春林共同运营了科普视频账号“芳斯塔芙”,凭借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幽默风格,让小众冷门的古生物学成了263万粉丝关注的热门话题。
把学到的知识画给大家看的专业博主“画渣花小烙”,被视作科普界的一股“萌系风”。她通常用可爱的动画和配音,挖掘常见生活现象背后的冷门小知识,如《新冠疫苗是如何保护我们的?》《输液的时候如果气泡进入了血管里会怎么样?》等视频播放量均超过千万次。
互联网时代,科普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互联网视频平台也成为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谷雨表示,去年一年,B站科学科普类内容增长了19倍,目前科普专区是B站知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专区设置以来,用户数每年增长迅速,但仍存在巨大增长空间。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评估研究所副所长董阳认为,当前的网络科普聚焦青少年的群体特征、兴趣爱好和知识诉求,将网络传播中的时尚形式和创意元素融入专业化科学知识中,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知识传播,启迪一代人的科学梦想,激励一代人的科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