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发现新物种!”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发表并命名的三峡白前新物种,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此次命名,让大家疑惑不解的是三峡白前早在1964年即由四川大学川东植物调查队学者周洪富、粟和毅在三峡地区采到了标本(现存于四川大学植物标本馆与华南植物园标本馆),不过当时被误鉴定为膜叶娃儿藤或建水娃儿藤。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在对重庆三峡地区进行野外植物考察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发现一种白前属植物疑似为新物种。通过查阅文献、野外样品采集、对相关标本进行比较研究,三峡白前才被“拨乱反正、回归正本”,正式确定为一种新物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何三峡白前曾被错认?三峡白前与膜叶娃儿藤或建水娃儿藤有何异同?带着困惑,笔者查阅大量资料,逐渐揭开三峡白前被“错认”的神秘面纱。

关于植物,童年的记忆有许多,尤其是对庭院影背墙前那棵夹竹桃印象颇深,默默无闻的伫立,若隐若现地映入眼帘,似乎全年不休地开花。特别在盛花时节,花团锦簇、香气袭人,尤其在皓月当空的夜晚,皎洁的月光下,夹竹桃被投影在墙上的影子婆娑婀娜、曼妙多姿,引人浮想联翩。微风徐来,如柳似竹的叶片,轻轻摇曳,起舞弄清影的意境映入脑海。

夹竹桃属于夹竹桃科夹竹桃属,这个科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夹竹桃属、白前属、娃儿藤属、鹅绒藤属等众多支系。本文的主角“三峡白前”就是夹竹桃科白前属中的一份子,是三峡地区特有新物种。

三峡白前为夹竹桃科白前属的一个种,此属共有242个种,我国约90种,该属起源于热带非洲,随后扩散到欧亚大陆、印度、阿拉伯和澳大利亚。膜叶娃儿藤和建水娃儿藤这两种植物属于夹竹桃科娃儿藤属内的2个不同的种。娃儿藤属全世界约60种,分布于东半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2种,产西南部至台湾。三峡白前与膜叶娃儿藤或建水娃儿藤为同科不同属,属于同一个大家族中的不同支系,有亲缘关系但又有不同。

那么,两者为何会出现误判?原来,白前属与娃儿藤属的关系长期以来没有定论,一直存在争议。根据形态学和化学分类证据,娃儿藤属被认为是白前属的近缘属,也就是说娃儿藤属和白前属亲缘关系更亲近些。最新的系统发育研究也表明,白前属和娃儿藤属是一个单系,说明两者之间是关系非常近的属。一般来说,亲缘关系较近的,往往长相也比较接近,由此可知,三峡白前被误鉴定为膜叶娃儿藤或建水娃儿藤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的。

在历史长河的不同发展阶段,限于认识水平的不同,受人为干扰因素较多,对植物分类的出发点和方法也不同,从而使得分类依据和分类标准容易出现偏差。

瑞典著名植物家“分类学之父”林奈在早期研究过程中,根据雄蕊的数目和离合情况,曾将水稻和白菜分为一类,其实它们亲缘关系相差甚远。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被发表以前,物种间被认为不存在亲缘关系,完全忽视了植物界发生发展的本质和进化上的顺序性。

随着人类对植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植物学家的分类原则也开始转向以植物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决定植物的亲缘关系和系统排列。当然,由于古代植物早已灭绝、化石资料残缺不全、新的物种不断被发现等种种原因,样品的采集以及后续的系统发育分析中仍然存在一些欠缺,目前来看相对先进的自然分类法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容易被干扰。

所以,科学的植物分类方法仍需不断改进、提升、完善,使分类依据更加准确,分类标准更加明确,从而帮助人类更好地利用植物、开发植物。

(作者系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