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资料图片)
衣晓峰 刘文婷 科普时报记者 李丽云
9月14日,知名科幻作家韩松在其微博上就自己日前被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一事作出澄清,称自己目前没有确诊该病,只是被诊断为“认知异常”“日常生活异常”,伴有脑血管病和记忆衰退等。尽管未被确诊,但韩松仍然呼吁公众多多关注广大失智症患者的境况,关注阿尔茨海默病和有关的医学进展。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中,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在内的痴呆患者约有1507万人,轻度认知障碍者约3877万。这一现状给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社会负担。
起病隐匿易忽视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卓伯教授介绍,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年痴呆并不等同于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变傻”或“老糊涂”只是对失智症或认知障碍的一个通俗说法,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阿尔茨海默病仅是其中一种病因。
张卓伯说,作为一种神经退行性脑部疾病,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起病隐匿,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表现为记忆减退、词不达意、思维混乱、判断力下降等脑功能异常和性格行为改变。相比庞大的患病人群,公众对该病认知程度低、就诊率低,临床上缺少有效根治手段。
我国现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病人,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4000万人。一个严峻的事实是,迄今为止,尚无特效药能够根治阿尔茨海默病,因而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等医学手段是阿尔茨海默病防控的必由之路,对延缓病程进展至关重要。
九大症状暴露“蛛丝马迹”
阿尔茨海默病通常高发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虽然早期不易被患者及家人察觉,但张卓伯指出,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生活中需要留心九大症状。
一是记不清事情,丢三落四,随着病情加重,对过去的经历逐渐健忘,不能回忆以前发生的事情。
二是注意力障碍,容易被外界各种刺激所干扰,说话重复,做任何事都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三是完成日常事务困难,经常颠倒做事的先后顺序。
四是语言障碍,可伴有找词困难,词不达意,甚至有的老年人口语交流胡言乱语,正常人无法理解。
五是定向力障碍,对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的识别能力下降。其中,时间定向障碍表现为不能分清当时处于一天中什么时间,也不能准确识别年、季、月、日;空间定向障碍表现为不能指对所处地点;人物定向障碍表现为不能辨认周围环境中人物的身份及其与自身的关系;自我定向障碍表现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包括不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职业等。
六是逻辑推理能力下降,不能推理寻找事物之间的规律,言语推理和非言语推理能力下降。
七是精神行为及人格改变。表现为行为异常,如产生幻觉,看见或听见不存在的东西和声音;出现妄想症,总是怀疑别人会伤害自己;甚至发生激越、打人或伤己等冲动行为;尤其人格改变时,往往不知廉耻,随地大小便。
八是情绪改变,呈现焦虑、抑郁或淡漠,性格从活泼好动变为郁郁寡欢,也可能从闷闷不乐变为喋喋不休。
九是处理日常事务能力下降,不能对日常事务做出计划,不能根据规则灵活调整计划,不能同时对多件事统筹安排。
张卓伯提醒,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同事、亲友出现这些症状,应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诊治。
干预与管理需双管齐下
张卓伯指出,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不可干预和可干预两大类,后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 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中年期腹型肥胖、吸烟与饮酒等。《柳叶刀-全球健康》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近40%的阿尔茨海默病完全可以通过回避上述多种可干预的因素来避免。
研究表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患者的脑细胞兴奋性,改善大脑的能量代谢,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
除此之外,张卓伯认为,家庭护理也显得至关重要。饮食方面,应采取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的饮食,食物易嚼易消化,喂食过程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呛咳和窒息。同时需注意进食量,以免过少或过多。
其次,要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日常生活尽量让他们自己完成。但由于老年人对温度存有感知障碍,需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提醒其增减衣物,关注其有无发热等。
三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定时开窗通风换气,鼓励老年人适当室外活动。尽量减少活动范围内的物品,并注意安全问题。
四是老年人因记忆受损常会忘记吃药、吃错药或不按药量服用,甚至拒绝服药,需要及时关注。
另外还需防范老年人走丢。可在患者的衣兜内放置卡片,写清老年人姓名、疾病、住址、联系电话等,或携带防丢定位手环。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绝不应忽视对老年人的心理安抚。既往研究证实,有效的情感支持可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症状,看护者需要给予老年人足够的陪伴与宽容,尽量满足老年人的合理要求,减少埋怨与苛责。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纵容”老年人的不合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