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一键四连”,以封面文章同时发表4篇论文,报道了他们近年来在志留纪早期有颌鱼类及有颌类起源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相关媒体报道冲上微博热搜第一。这些成果有什么重要之处,值得顶级学术期刊用这么大篇幅刊登、媒体竞相报道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颌与有颌脊椎动物起源的重要性。颌就是人类的上颌和下巴的统称。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而今天脊椎动物物种数目的99.8%都是有颌类,因此有颌类约等于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演化的主干,人类和人类熟悉的大部分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中的有颌类。
顾名思义,有颌脊椎动物几乎都有颌。颌骨有什么重要性呢?我们天天用颌吃饭、喝水、呼吸、讲话,发起狠来还有用颌来咬人打架,都是很自然的事。想象一下,一旦不让我们张嘴使用颌,而是只在嘴里插上一根吸管,虽然也能吃东西喝水,但效率大大降低,也没法说话、跑步,更别说打架了。无颌脊椎动物就面临这样的困境,它们进食、呼吸和战斗的能力都不如有颌脊椎动物,因此绝大多数无颌脊椎动物在有颌类出现后,很快就消失了。
更重要的是,有颌类起源可能和一次基因组复制事件有关,这使得有颌类的演化潜力大大提高,有颌类起源除了出现颌之外,还伴随着身体构造的重组,演化出成对鼻孔,牙齿、舌头、脖子、四肢/偶鳍等新的器官。过去我们只知道有颌类最迟在4.5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就已经出现,但最早确切的有颌类化石年代大约是4.25亿年,这段近三千万年化石记录空白使得我们很难了解颌及有颌类起源的具体过程,此次4篇《自然》论文将这段空白填补了一半,大大推进了我们对有颌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的认识。
媒体在报道这次研究成果的时候,用了“我国科学家证实人从鱼演化而来”的标题。有人可能会问,怎么一觉醒来祖先变了,不是之前说人是猴子变的吗?其实,人类的祖先当然不止一种动物,就像爷爷的爷爷,和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以及家谱上的很多人都是我们的祖先一样。也不用担心吃鱼时吃掉了祖先,因为人类并不是由现代的鱼类演化而来,只是我们和现代鱼类有共同的祖先,这个祖先长得像鱼。
脊椎动物是生命之树上一丛繁荣的枝桠。从半鱼半虫的最早鱼类,到无颌但身披甲胄的甲胄鱼类,到有颌但仍然“披盔戴甲”的盾皮鱼类,再演化出硬骨鱼和鲨鱼等软骨鱼,鱼类占领地球水域,欣欣向荣;硬骨鱼中,肉鳍鱼类的一支登上陆地,演化出最早的四足动物,其中又出现了摆脱对水环境依赖的羊膜动物,羊膜动物一分为二,演化出下孔类和蜥形类,蜥形类就是爬行动物,包括蜥蜴、蛇、恐龙和鸟类;而下孔类中的一支则演化出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中的有胎盘类成为最近数千万年地球最具优势的脊椎动物类群,其中的灵长类演化出猴和猿。
大约在1000万年前,人类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人猿相揖别”,开始了向工具、火、艺术、社会与文明的新的人类演化道路……波澜壮阔的从鱼到人生命演化史已经可以写下正确的脉络和提纲,但其中还有许多篇章和故事等待我们去搞清楚。
(作者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重庆生物群有颌鱼类演化研究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