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经历?在刷朋友圈时我们常常会看到有好友晒出自己升职加薪、升学、出国、奢侈品消费、房子、车子和孩子的信息,然后我们会羡慕地感叹,他好幸福啊。毕业后的同学聚会上,我们总会默默判断哪些同学现在是成功人士,谁赚的多、谁的职位高、谁的生活幸福美满?我们往往将成功和拥有最多的物质、赚取最大的财富以及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名利联系起来。

但同时,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事业虽然成功,但也很累,无法顾及家庭和个人休闲,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幸福。甚至有的“成功人士”贪得无厌,越来越无法填补物欲的私囊,铤而走险,误入歧途。实际上,这是不同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导致的。


(资料图片)

Csikszentmihalyi和Rochberg-Halton (1978)将物质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终极性的物质主义,这样的人将获得物质财富作为成功的最终目标, 希望通过物质财富的积累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赢得他人的赞美和羡慕;另一种则是工具性的物质主义,个人获取物质财富只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基本的生活需要。他们认为,前一种物质主义更有害。

工具性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确实会给我们带来幸福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做出解释,人们的需要由低至高,分为生理(物质)、安全、社交需要、自尊和自我实现五种。需要的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人们对于物质的需要不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还是高级心理需要发展的基础。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如果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物质财富出现缺失,无法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幸福就无从谈起。而随着不同层次的需要不断满足,从物质到自尊和自我实现,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会不断增强。

许多研究证实了工具性物质主义的有效性。Landry 等人(2016)将赚钱动机分为自我整合的动机和非整合的动机。研究发现,自我整合的赚钱动机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价值、自尊、慈善、自由,促进个人成长,提高幸福感。而非整合的赚钱动机则带来相反的影响。Kasser和Ryan(1993)也指出,自我实现是衡量幸福感的一种指标。如果我们追求成功的动机是寻求内在纯粹的快乐或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时,那么我们更有可能自我实现,获得幸福感。

除此之外,Burroughs和Rindfleisch在2002年的研究结果发现,373名美国成人中,有20%的高水平物质主义被试同时具有高水平的幸福感。这些“幸福的物质主义者”大多都是高收入高学历的男性。他们非常看重物质,以达成设定的物质主义目标作为成功的标准,而这样的工具性物质主义不会损害幸福感(李静等,2017)。

Saxe和Haushofer(2008)关于脑科学的研究也能对此做出一定的解释。研究发现,他人的正面评价和积极的社会反馈、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金钱奖励都有类似的脑区激活,比如纹状体和脑岛部位。这说明对金钱等的物质追求能够使人产生愉快幸福的体验。

然而,如果我们将物质成功的追求作为个人终极的人生目标,那么物质主义价值观反而会损害我们的幸福感。

研究者Veenhoven (1999)认为, 财富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呈曲线型的, 财富在达到某个饱和点时,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幸福感并不会随之提高,甚至会降低幸福感。国内的学者李静和郭永玉(2010)也认为,通过金钱获得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财富的增加不会使其带来的幸福感增加。可以说,在短期内,物质主义可以提高个人的幸福感, 但长期来看,物质主义并不会起积极的作用。

大量研究都发现了物质主义对个体幸福感或生活满意度的负面影响。比如,Park等人在201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金钱的获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买到快乐或者幸福。但如果太看重金钱,将金钱作为自我成功的基础的话,个体就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受限于金钱,就拥有更少的自主性,负性情绪进而增多,处理问题时会变得更加消极且试图逃避。Nagpaul和Pang (2017)通过问卷法和实验法也证实了这一观点,物质主义会降低幸福感可以通过自主性需求降低来解释。具体来说,对物质成功的追求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外在的追求,通常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名声等,注重外在的奖励、表扬和认可。在外在追求的过程中,会渐渐丧失对于乐趣、愉悦和挑战性等内在追求的关注。而这些内在的追求恰恰需要自主性的参与,因此,物质主义的人通常不会体验到这种追求兴趣和自我选择的意志感。此外,他们往往会以对自己要求更高,无法接纳自己的不足,具有更多痛苦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克服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树立理性的成功观,追求幸福生活呢?

一方面,营造积极的价值观和社会氛围。减少关于消费主义、金钱主义等信息媒介的传播和接触。根据培养理论(Gerbner, 1998),电视和社交网络平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用户的世界观。用户在日常的信息浏览和消费过程中会不断通过信息编码和回忆加强培养效果(Johar et al., 2006),进一步促使了用户追求物质财富。此外,在社交媒体上大众炫耀物质财富的信息很容易导致个体的社会比较、负面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嫉妒,降低个体的幸福感和导致更多的冲动购买。因此,我们要改善社会环境,抵制极端物质主义、恶性消费主义等信息在媒体上的传播,促进个体的幸福感的提升。

另一方面,加强个人对社会精神的追求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走进社交关系中,参与社会活动,加强人际社会的支持和精神交流;深入钻研,提升自信、自我接纳、自尊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学习合适的应对策略,提升自身内在价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冥想也是一个能提升幸福感的途径。专注冥想时,会感受到心流的存在,缩小与期望物质状况的差距,提升主观幸福感的感受;加强身体锻炼,促进内啡肽的分泌,获得持续而较为长久的幸福感与快乐。

总的来说,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成功观、金钱观和人生观。不是只有获得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功。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成功的标准。实现自己理想的价值并对社会有所贡献已然很了不起。20岁人生刚刚开始,40岁人生也可以刚刚开始,不要让世俗的成功标准限定我们的潜力,幸福不受限于“成功”。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由科普中国重新排版编辑

内容来自: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