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太阳针状体是色球中普遍存在的小尺度束状冷等离子体喷流现象,是色球大气的重要构成部分。记者11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在太阳针状体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为其起源于低层大气磁重联提供了有力的观测证据,弥补了小尺度喷流活动的研究空白,相关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上。
太阳巨型针状体,顾名思义指空间尺度较大的色球针状体。由于巨型针状体的触发过程在观测中易于被当代太阳高分辨观测设备所分辨,开展巨型针状体的研究将有助于理解针状体的底部精细过程及针状体的驱动机制。研究针状体的触发机理,探究其在日冕加热问题中的潜在贡献,一直是国际太阳物理研究中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
太阳巨型针状体研究示意图。云南天文台供图
云南天文台博士生段雅丹、导师申远灯研究员,合作者云南大学陈何超副研究员等人,利用云南天文台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国际一流的色球高分辨能力,在国内首次对太阳巨型针状体足部的精细演化过程开展高质量高分辨的观测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在多组巨型针状体出现之前,其底部均出现增亮。通过美国过渡区成像光谱仪的光谱诊断,证实了这些增亮由磁场重联引起。他们认为,相关增亮来自同一个重联过程,重联高度的增加导致从增亮到冷等离子体的喷射即巨型针状体变化。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巨型针状体与日冕喷流以及针状体之间存在类似观测特征,如旋转行为,等离子体喷射之前出现的亮斑和小暗条,以及磁通的浮现与对消。研究结果揭示并支持了自相似理论,即不同空间的太阳喷流活动可能都由共同的机制触发,这个机制极有可能是磁重联。
此项研究提供了巨型针状体起源于低层大气磁重联的有力观测证据,为理解针状体的驱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新线索,进一步加深了对多尺度时空下的太阳喷流活动形成机制之间异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