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1岁的张先生是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入职7年来始终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一日三餐几乎均为高脂、高油的外卖食品,而且还喜欢吸烟、饮酒、喝咖啡。半年前,张先生觉得上腹部不舒服,吃饭后剑突下有腹胀、烧灼感,但并未放在心上,后来因腹痛腹胀加剧,不得不到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张先生被诊断为早期胃癌。
据统计,我国胃病的发病率高达85%。值得关注的是,我国23岁至34岁的慢性胃炎患者比例逐年上升,慢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发病正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相关资料图)
年轻人容易忽视胃部不适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副主任黄睿介绍,慢性胃炎或其他消化系统的慢性病会出现胃痛、胃灼热感、胃酸倒流、恶心、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可能由于饮食不当、压力过大、不规律的生活习惯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而加重。上述症状在年轻群体中也越来越多见,如果不加重视,容易遭受“老胃病”的折磨。
黄睿解释,“老胃病”的“老”字更多指的是胃病的长期化、持久性。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退化、抵抗力差,症状相对严重些,更不易治愈;而年轻人往往因为耐受力更强,饮食不规律、不节制,忙于工作等,容易忽视胃部不适,使病程延宕的时间更长,甚至造成消化道穿孔及癌变等。
“老胃病”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是因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侵袭所致,常见症状包括胃痛、反酸、胃灼热感、消化不良等;胃溃疡多因感染幽门螺杆菌、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饮食因素和应激反应所致,主要表现为胃痛、胃胀、反酸,疼痛通常发作于饭后或夜间;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酸“倒灌”进食管产生的不适感或并发症,会出现胸骨后疼痛、胃烧灼感、反酸等表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没有明确器质性病变的消化系统症状,常表现为腹胀、饱胀、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以上这些疾病反反复复、迁延不愈,久治无效或收效甚微,久而久之便拖成了“老胃病”。
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合理易形成“老胃病”
黄睿介绍,“老胃病”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
一是饮食因素。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高盐、高脂肪、辛辣食物和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摄入过多。二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增大罹患“老胃病”的风险。三是长期应激。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精神负荷过重等应激状况,容易造成胃痛、腹胀、消化性溃疡、大便异常等。四是不合理的生活习惯。长期失眠、生活无序、缺乏运动等陋习均有可能染上“老胃病”。
此外,长期使用或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激素药物或抗生素等药物,以及酗酒和吸烟,均会刺激胃部黏膜,增高胃炎和胃溃疡的概率。
黄睿提醒,“老胃病”如不能得到有效诊治和管理,轻者会表现为食欲欠佳、营养不良,或者长期疼痛和不适,重者可能患上食管炎、胃溃疡、胃出血,甚至是胃癌等。因此,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尤为关键。
改变生活方式,防范“老胃病”发生
如何防范“老胃病”?黄睿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保持均衡的饮食。确保膳食涵盖各类营养素,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尽量避免偏食和挑食;保证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新鲜水果和蔬菜的充足摄入。
控制或减少食用辛辣、烹炸、油腻的食物。选择健康烹饪的方式,如蒸、煮、炖等,同时注意减盐和减糖。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用餐,细嚼慢咽,适量进食,杜绝暴饮暴食,减轻消化系统的负荷;规律饮食时间,尽量遵循一日三餐制,保持饮食时间的一致性,可助胃肠道保持稳定状态。
少量多餐。将大量食物分成小份,多餐食用,有助于为胃部“减压”并促进消化。同时,要重视早餐的重要性,作为一天中重要的营养补给,早餐可帮助抑制胃酸分泌。
适度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能促使胃肠道蠕动和健康消化,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或饭后立即进行剧烈活动。
健康睡眠。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质量,避免长期失眠对消化道产生的危害。
学会减压和应对压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如健身、看电影、野外郊游等,以愉悦身心,让胃肠道更加“通达顺畅”。
戒烟限酒。过度饮酒和吸烟会对胃部产生有害影响,让胃炎、胃溃疡和胃癌不请自来。
如果感觉胃部持续不适或疑似有“老胃病”的状况,需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