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6月22日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新疆彩陶。视觉中国供图
仰韶彩陶、马家窑彩陶、新疆彩陶……趁暑假之旅,不妨领你从河南三门峡出发,入陕西、进甘肃、至青海,一路向西奔赴新疆,走近不同地区出土的彩陶,领略它们的豪放艺术之美,感受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资料图)
凝结的文化瑰宝:仰韶彩陶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独特的创举,亦称陶瓷绘画。最早发现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的仰韶文化彩陶,就是我国古老而辉煌的实用艺术品。
1921年4月,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来到仰韶村,并于年末征得中国政府同意后发掘出彩陶,认为它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同类遗存,因此命名为仰韶文化。大量出土彩陶表明,该地区自古水草丰茂,温度适宜,是部落集聚之所。仰韶文化遗址的研究由此拉开序幕。国内学者在河南、陕西、河北、内蒙古、甘肃等地区陆续发现同类型彩陶,逐渐揭开了仰韶文化的神秘面纱。
镜头回放,原始先民为生活持续奔波、寻找宜居之所,并四处传播代表着部落美好祈愿的仰韶彩陶艺术,从而形成影响广泛的彩陶文化。仰韶彩陶是在早期红陶的基础上加以红彩、黑彩,或少量白彩进行表面装饰烧制而成。其装饰图案最为独特,是早期先民世界观、生命观的集中体现。出土于河南汝州市阎村的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堪称伊川缸中的精品,上面绘制着正衔着鱼的鹳鸟以及一把斧头,代表了先民对自然界能自由生活的动物的崇拜和向往。
入陕西,仰韶文化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土于西安半坡村的彩陶人面鱼纹盆尽管尺寸和形制与伊川缸不同,但装饰的艺术作用相似。作为葬具类陶器,人面鱼纹的象征意义非常明显,对逝者的思念及祈祷在另一个世界丰衣足食的愿望,在装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远古旋律:马家窑彩陶艺术
来到甘肃和青海,丰沛的水资源使得大量氏族部落在此聚居,并在仰韶文化基础上发展出了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自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多年在中国西部盛行,良好的地域环境,工艺技术发展的变化使得先民生活环境得以极大改善,从艺术服务于追求到艺术满足人们原始审美需要,尤其在体现艺术本质方面可谓是实现了质的变化。出土于青海民和县的同心圆圈纹彩陶盆更是马家窑彩陶高超装饰技艺的体现,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进行富于律动的线条装饰,体现了先民们高超的绘画技艺,以及对自然环境抽象模仿的审美倾向。
马家窑彩陶艺术让我们透过历史时空看到甘青地区原始部落生活的场景,张网捕鱼、狩猎耕种,相对富饶的生存环境,氏族兴盛。彩陶的装饰技法不再执着于宗教祭祀和图腾崇拜,更多的是对日常生活及自然环境的再现。彩陶纹饰除了上述几种外,植物纹、动物纹、水波纹、几何纹等数不胜数,无不体现了先民们浪漫的审美情趣。
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新疆彩陶
彩陶文化经由中原、关中、甘青地区,一路发展至新疆,与西亚其他文明互相融合,形成了独有的新疆彩陶艺术。
新疆彩陶主要分布于天山地区,文化持续时间较长,至公元前6世纪仍有彩陶器物在应用。据考古研究,新疆彩陶主要分为以下文化类型:天山北路文化、焉不拉克文化、苏贝希文化、察吾乎文化、伊犁河流域文化。彩陶装饰明显有着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影子,但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新疆彩陶仿生类装饰极少,比较独特的是流行于伊犁河流域的杉针纹装饰。抽象的几何纹,规整对称的三角纹、菱格纹,以及流畅的旋涡纹等是其装饰主角。
从世界各地出土的早期陶器与新疆天山彩陶纹饰对比可知,新疆彩陶很多装饰与欧亚地区有异曲同工之妙,最为典型的就是旋涡纹。特里波利文化陶器圆涡状装饰、库库特尼早期彩陶圆涡状纹饰、基克拉泽斯文化平底锅型陶器,以及土耳其安那托利亚鸟形陶壶上均出现了圆涡状装饰。其多样化的装饰特点,与中西亚陶器异曲同工的装饰风格,是新疆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也展现出了新疆地域自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天山山麓人群与中西亚人群之间文化交往的生动画面。
无论如何,作为西北地区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彩陶蕴含着远古人们原始的生命观、浪漫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系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工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