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北京雾气弥漫,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尽管中央气象台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但一般人肉眼很难分辨这是雾还是霾,亦或是雾霾?关于这个问题的科普持续开展了很多年。那么,雾、霾与雾霾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三者如何判断与区分?希望下面的解析对大家深入认识这三种天气有所帮助。


(资料图)

雾、霾天气是秋冬季常见的两种气象灾害,二者都是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视程障碍现象。我们经常把雾和霾放在一起说,是因为二者产生的天气背景较为相似,都是出现在冷空气间歇期或来临之前。大气呈现静稳状态,边界层内水平风力小,空气流动性差,大气运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受到抑制,使得水汽和污染物只能在近地层不断积聚。水汽和污染物的消光作用会导致能见度下降,当降低到10公里以下,就形成了雾或霾天气。雾霾相伴发生就衍生出另外一种天气——雾霾混合,既有雾又有污染。

近年来,受益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霾天气开始呈现逐年减少、减弱的新变化。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和呼吸到的“纯净”雾越来越多。

对于雾、霾和雾霾三者如何判断与区分,其实也不难,雾和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天气现象。

首先,二者的组分不同。雾是由水滴或冰晶组成。霾是由空气中的烟粒、尘粒或盐粒这些微小尘埃组成的集合体。

其次,二者组分的粒径不同,组成雾的水滴,粒径在10—100微米,肉眼可见。而霾是微小尘粒组成,粒子直径小于2.5微米,肉眼不可见。

此外,两种天气现象所表现出来的颜色也有所不同,雾在天空中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有清晰的边界。而霾在天空中呈黄色或橙灰色,在近地面混合较为均匀,边界不清晰。

雾对于湿度的要求也比较大,其通常出现在夜间到早晨时段,有明显的日变化。霾通常持续时间较长,没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气象学上区分雾霾天气可以通过相对湿度的大小来判断。雾是水汽凝结的产物,要求水汽达饱和,通常地面相对湿度要大于95%。而霾是干尘粒子的产物,地面相对湿度普遍低于80%。相对湿度介于80%—95%,如果没有污染,则是雾;如果伴随有PM2.5细粒子污染,则是雾霾混合天气。

在空气清洁地区发生的雾是纯雾。如黄山、庐山、峨眉山等旅游胜地,云雾是一大盛景奇观。而在有污染发生且湿度又大的地方,出现的雾就不是纯粹的雾,而是以雾霾混合状态出现,这在北方冬天采暖季比较常见。

(作者系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