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刘霞
(资料图片)
【科技创新世界潮】
日本公司研制的M1着陆器计划于11月22日左右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此次任务将搭载由阿联酋拉希德航天中心开发的小型月球车“拉希德”,旨在成为明年登陆月球表面的几家私人企业中的第一家。
图为M1着陆器的艺术图。
图片来源:《自然》杂志网站
一家日本公司制造的月球着陆器正力争成为首个成功登陆月球的私人公司探测器。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11月15日报道,日本ispace公司研制的M1着陆器计划于11月22日左右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此次任务将搭载由阿联酋拉希德航天中心开发的小型月球车“拉希德”,旨在成为明年登陆月球表面的几家私人企业中的第一家。
日本私企打头阵
M1将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制造的火箭发射,是ispace公司的“白兔-R”计划的一部分。飞船将采用迂回的低能量路线前往月球,于2023年3月底或4月初在月球表面着陆,这也意味着其他拟于2023年发射的商业任务有可能抢先在月球着陆。
M1将利用地球和太阳的引力到达月球,与直接抵达相比,这一方式需要的推进剂更少,意味着其能以相同的发射成本携带更重的有效载荷。一旦到达月球,M1着陆器将以越来越椭圆的轨道运行,越来越接近月球地面,然后进行全自动着陆,着陆器刹车并在月球上轻轻着陆。
M1计划着陆于位于月球左侧的阿特拉斯陨石坑,在此处着陆主要是因为着陆风险可能相对较低。不过,“拉希德”号月球漫游车项目经理哈马德·阿尔·马尔祖齐表示,“能否成功着陆?只能说胜负各半,任何事情都可能出错”。
前车之鉴,犹然在侧!2019年以色列非营利组织SpaceIL试图让世界上第一个由私人资金研制的月球探测器“创世纪”号在月球着陆,但由于它速度太快,最终折戟沉沙,撞毁在月球表面。
寻找水源助力科研
月球已成为国家航天机构和私人公司的热门探索目的地。ispace首席技术官氏家亮表示,ispace和其他公司的任务如果取得成功,将是开发月球生态系统巨大而重要的一步。这个生态系统最终是为了在月球上收集水,一些公司希望用月球水生产火箭燃料,最终降低探测太阳系的成本。
卢森堡欧洲空间资源创新中心的地质学家和月球探测专家阿比盖尔·卡尔扎达·迪亚兹表示,对于一家私人公司来说,任务取得成功将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因为这将表明该模式是可行的,会为其他公司打开大门。此外,科学研究可能也会因此受益,“仅仅知道能够更快速更容易地到达月球,对科学来说已经很重要了。”
“拉希德”月球车很小,仅50多厘米长、10公斤重,还不到月球上唯一一辆现役月球车“玉兔二号”的十分之一。据悉,玩具大小的机器人将由能自动识别地形特征的人工智能算法引导,在月球表面工作约14个地球日。
月球车上搭载有四个朗缪尔探测器,将绘制影响月球表面尘埃运动的带电粒子的温度和密度。“拉希德”还将携带四台相机:两台由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建造,用于观察其周围的环境;一台用于研究月球土壤的显微相机,以及一台用于分析着陆点地质特征的热成像仪。
马尔祖齐表示,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等样品将被连接到月球车的车轮上,以测试它们在恶劣的月球环境中的表现,这将为未来的探索提供信息。他补充道:“收集到的数据将改进未来月球车和机器人的开发。”
M1任务还搭载有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一个两轮机器人,预计只运行几个小时。该机器人将绕月球表面行驶,收集数据,用于设计未来的载人月球车。此外,M1还将搭载加拿大公司制造的360度相机,并将测试日本公司制造的固态电池的性能。
多家私企抢登月
除日本和阿联酋的私人公司计划在月球着陆外,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计划”资助的至少另外两个着陆器也将于明年初发射,并采取更直接的路线。“诺瓦—C”是美国“直觉机器”公司的首次探月任务,计划于2023年3月发射,只需6天就能到达月球。此外,美国航天机器人技术公司的“游隼”着陆器将携带14种研究载荷,依靠自身的推进系统,降落在月球东北部一处玄武岩平原。
氏家亮表示,ispace已经在计划未来的任务:M2计划于2024年完成,将搭载一系列有效载荷,包括该公司自己的月球车。
如果M1任务取得成功,将标志着日本和阿联酋首次登上月球表面。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中国和苏联的航天机构在月球成功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