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羊肚菌真菌病害子囊果、病原菌培养及显微结构 昆明植物研究所供图
科普时报讯(记者赵汉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科研人员,在近期一项研究中揭示引发羊肚菌真菌性病害的核心病原菌种类及其形态与显微特征,为羊肚菌真菌病害进一步防控奠定基础。
羊肚菌是举世闻名的珍稀食用菌。据统计,在我国每年有近25%种植面积的羊肚菌遭受病害侵袭,其中以真菌病害尤为突出,但其致病类群与基本特征尚不清楚。
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收集了18个省区市32个羊肚菌栽培基地的病害子囊果,结合扩增子测序分析、显微镜检和病原物分离鉴定对羊肚菌真菌性病害的流行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长孢卵隔孢是丰度最高的假定病原物,在所有的子囊果病灶中均检出长孢卵隔孢的长椭圆形有隔无性孢子。
科研人员还选取7个子囊果病灶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和系统发育学分析,判定这些分离菌株均为长孢卵隔孢,认为长孢卵隔孢是羊肚菌真菌性病害的最主要病原菌,其他潜在病原菌可能是子囊果固有着生真菌或被侵染后引发的滋生类群。
此项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真菌学期刊《真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