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正值秋分,同时也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多年来,一批农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扎根田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作物育种、农田保护、作物植保等多个领域潜心研究,他们为农民稳定增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擘画了一幅幅乡村振兴壮美的“丰收”画卷。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携手腾讯打造的青少年知识扩展类公益项目《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在“中国农民丰收节”这天上新农业科普特辑,本期节目由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联合推出,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柏连阳介绍农作物有害生物的主要类型以及防治方法,为大家讲述丰收背后的守护故事。

秋粮收获的季节,祖国大地处处是丰收景象。对于柏连阳来说,每年的秋收就是验收他工作成果的时候。


(相关资料图)

农谚有云:若要稻长好,黄秧落地先除草。农田杂草会与农作物争光争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因此,除草控害一直是农民的一件大事。从辛劳低效的人工拔草,到高效精准的化学防控,再到健康无害的绿色防控,我国的杂草防控技术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不断改良向前。

在这条道路上,柏连阳始终迈着坚定的步伐,不惧困难、无畏险阻,只为找到更好的方式防控草害,让农作物健康生长,让农民享受丰收喜悦,让百姓吃上更安心的饭菜。

柏连阳1967年出生于湖南祁阳的一个农村,从小就跟着父亲干农活。那时没有除草剂,每天放学后下田徒手拔草的他总在想:难道杂草一定要人工才能锄去?有没有更加轻松有效的办法?

目睹过病虫草害,体会过颗粒无收的辛酸,“长大学农”的种子种在了柏连阳的心底。他立志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农业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让农民年年丰收。

1984年,柏连阳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全部填写了农业院校,最终被湖南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录取。大学毕业进入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工作后,他把研究方向锁定为杂草防控,从此开始了除草控害之路。

三十多年来,广大农民在田间地头生产劳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就是柏连阳及其团队不断向前的原动力。

针对我国恶性杂草发生广、危害重、损失大等生产问题和稻田杂草化学防控技术落后、杂草抗药性加剧、绿色防控技术匮乏等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一路攻关,通过研创高活性低成本一次性化学除草、杂草抗药性监测治理、生态控草等关键技术,研发系列多靶标除草剂和植物源安全剂,构建了农田杂草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为解决我国稻田杂草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接连攻克了水稻田化学除草和杂草抗药性研究两大难关,但柏连阳院士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研创不用除草剂的绿色除草技术。

近年来,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摆脱除草剂高度依赖、发展新型绿色控草技术成为新的需求。柏连阳带领团队再次向杂草绿色防控新领域进发,目前已研发出稻田“抑芽-控长”的绿色控草技术与产品,可实现移栽稻田化学除草剂的零使用。

“希望通过研究,实现粮食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机统一,将成本降下来,让科研成果为千千万万的农民所使用,促进我国农业绿色生产、高质量发展。”柏连阳说。

除了杂草外,病、虫、老鼠等有害生物也是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如果应对不当,还将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类健康。

通过对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控,我国每年挽回的粮食损失为两千亿斤左右,接近全部粮食产量的六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植保工作在粮食方面的贡献,相当于让我们拥有了三亿亩的隐形耕地。

柏连阳一直坚信论文要从大地里面产生,只有脚踩黄泥才能稳稳扛起科技兴农大旗,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守护“大国粮仓”的粮食安全。

在《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中国农民丰收节”特辑中,柏连阳为青少年们寄语——我们做农业科研,必须脚踏实地,躬耕田野,他希望青少年们能对农业有更多的了解和兴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