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齐华伟 谢子亮 姚军


【资料图】

5月20日,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南沙科学城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分论坛在广州南沙湾滨海会议中心举行,与会专家嘉宾聚焦“科产城人融合 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据悉,南沙科学城将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南沙模式”,加强与广州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区域的联动发展,携手港澳构建开放通融的创新生态,助力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南沙模式”

分论坛上,南沙区委副书记、区长吴扬介绍了南沙创新驱动发展情况。目前,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已获省政府批复实施,正按照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一体两翼三支点”的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一期南部组团即将投入使用;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动工建设,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探船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加快推进。

创新主体正在加速集聚南沙,协同创新成果不断取得突破。目前,南沙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数量分别占广州市的1/5、1/3,研发投入强度达5.45%,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不断健全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体系。

吴扬表示,南沙将抢抓《南沙方案》实施的重大机遇,吸引高端科创资源,集聚一流创新人才,营造一流发展环境,打造世界一流南沙科学城,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南沙模式”。

推动创新资源向南沙汇聚

“南沙科学城的建设和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对带动区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局长、院科创办主任黄向阳在致辞中表示,《南沙方案》自发布以来,南沙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发展增效,促进港澳全面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接下来,中科院将继续谋划和推动基础研究领域、海洋科技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南沙的布局和建设。依托明珠科学园的建设,进一步聚集提升中科院在穗的科研力量,在深海、深地、能源和空天科技等领域,全力推动中国科学院各类创新单元,高端创新平台向南沙集聚,建成空间布局相对集中,科研资源共建共享,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科研人才高度集聚的科教融合资源驱动平台。

南沙科学城发展蓝图的谋划者、起草者,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表示,南沙科学城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主要载体,南沙科学城应重点关注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

目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大装置大平台都已落子南沙。“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在开采使用方面还可能会有很多新的发现,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推进南沙科学城不只讲科学问题,也要从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创造等方面思考,打造成为一个综合性区域。”穆荣平说。

发挥科产城人融合优势

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总经理武文生认为,南沙建设科学城具备三大优势。

“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有非常好的区位;南沙可以依托广州比较好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和产业基础;南沙非常适合居住和生活,对各方面的科学家和高端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武文生说。

发挥科产城人融合优势,武文生提出,南沙科学城的建设要以人为本,特别要以科学家为本,吸引和汇聚科学家,特别是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事业发展的平台和成长的通道;要注重创新生态和创新链条的一体化的建设,统筹考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转化,形成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者协同互动的新发展模式和机制;要注重城市功能的提升,着力提升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配套,不断吸引更多人才,使南沙成为新的创新创业高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