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铁 科技日报记者 朱彤

为推动科学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创新模式解决边远地区科学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3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主办、中科院新疆生态和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承办的2023年新疆南疆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培训项目在新疆墨玉县启动。

学生正在跟老师讨论种子的传播方式。吴瀚 摄


(资料图片)

当天在墨玉县加汗巴格乡阿克萨拉依小学的教室里,来自乌鲁木齐市第70小学的教师陈佳娜给该校二年级的学生刚上完《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程,紧接着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博士康晓珊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植物种子传播的科普课程。两个内容的叠加,让课堂变得非常活跃。

与以往的培训不同,这一次的培训教室里,不仅坐着30名等待授课的学生,还坐着50名需要接受培训的老师。和普通的科学普及不同,此次涉及的内容与小学语文课程紧密相关,甚至完全按照语文教学的课程精心准备。这种特别的科学与教育的结合方式,让现场接受培训的教师和进行实训课的学生们耳目一新。

陈佳娜老师讲授植物妈妈有办法。吴瀚 摄

启动仪式上,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向所在学校发放了项目专属的教学课程课件和科学课件包,其中包括与课程相关的纳米红领巾、天体模型、植物种子、鸟类图鉴等。在接下来的3天时间里,来自中科院新疆分院、中科院新疆生地所、新疆自然资源学会、新疆植物学会、新疆科普作家协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半干旱区地理建设分会的专家们,将协同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的多位教师,为当地中小学学生和教师带去“科技味儿”十足的科教融合的培训课程。

为弥补边远地区科学教育师资匮乏的短板,中科院新疆分院组织各科研单位、学会、协会等专业力量,与教育部门携手推动高端科研资源与中小学校教育活动融合项目。课程培训从当前正在使用的中小学课本入手,将相关课程与相关科学知识进行紧密结合,专门打造出科学与教学结合的课程教案。

康晓珊博士讲述种子传播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启示。吴瀚 摄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党委书记张向军表示,培训的目标就是要借助中科院的专家优势和教育部门的优质教育资源,从实践中解决边远地区科学教育匮乏和学科壁垒难以突破的问题。在培训中,各行业的专家结合课程设置科普报告,深化日常教学课程中的科学含量,将准确的科学知识融汇到日常教学中,这在全国都是一场全新的科教融合尝试。

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参与了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组组长鱼利明老师表示,该项目紧密契合了当前的课改,不仅实现了课改提倡的跨学科融合,还拓展了教师的备课及授课的思路,同时让科学知识在课堂中得到了高效传达,可谓一举多得。

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民进新疆区委会的“同心•彩虹行动”乡村教师公益培训项目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开展的形式,将培训扩展到南疆更多的县市,为更多南疆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学科融合的示范和科学素养提升的机会。后期还将通过民进中央相关机构,将课程推广到贵州、云南等地的边远山区,强化中小学课程跨学科的科教融合工作。

加汗巴格乡阿克萨拉依小学教师古再丽努尔•库尔班非常喜欢这样的培训,她说:“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讲授更多相关的科学知识,再加上这些科学课件包,一定会让课堂变得特别有趣,学生们学起来也更有兴趣,而且我们备课的时候,也会更加有思路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