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12月26日,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清洁空气政策伙伴关系共同发起,在能源基金会支持下,由国内5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编制的《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发布。
“我国电源结构持续优化,全口径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去年首次超过了煤电装机容量,分布式光伏规模应用加速推进,首次超过了集中式电站,这都是我们在能源转型方面的标志性成果。”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雷宇代表2022年度报告工作组介绍了报告主要内容,他表示,报告的核心任务是构建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监测指标体系,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深度交叉融合,根据获得数据对各项指标进行追踪。
据介绍,2022年度报告以“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为主题,通过对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五个方面共20项指标的分析,追踪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最新进展,全面展示相关工作取得的成绩,描述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的现状及其影响,提出需要补强的薄弱环节和未来的协同路径。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指出,减污降碳协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未来相关工作还需进一步优化技术路径、设计政策组合,推动清洁空气与碳达峰碳中和措施形成合力。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张大伟强调,推动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须更加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并期望报告工作组不断积累,持续发力,推动实现清洁空气和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院士指出,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既体现在治理对象、措施以及政策行动的统筹,也体现在目标及效果的协同。社会和学界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报告对引领相关学术研究、支撑管理部门决策意义重大。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指出,清华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重大战略需求,在碳中和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方面积极探索,该报告正是成果之一,未来清华大学将鼓励学者持续深耕,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陈海山表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关注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相互作用、大气污染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等科学前沿问题,未来将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一如既往支持参与报告编写工作,共同推进减污降碳,助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需不断创新、持续发力。该系列报告的编写工作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对支撑相关政策制定和确定重大研发投入等具有重要意义,能源基金会将持续支持相关研究。
点评专家认为,报告为推动我国协同治理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院士总结强调,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工作需更加关注地方特色,立足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力求协同效益最大化。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院士总结指出,今后报告工作需关注行业地区异质性,加强交叉学科交流,将系列报告打造成我国减污降碳领域的旗舰品牌,为推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