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马静 陈晴
“这些水稻品种不错,产量高,不易倒伏,正是我们需要的好品种啊!”韶关乐昌廊田镇种植大户江永祥称赞道。今年3月以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在当地推广优质品种,优化当地品种结构,实现科技助农增产致富。
【资料图】
这仅是省农科院以科技支撑助推乡村发展的缩影之一。作为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省农科院把带动市县农科能力提升、促进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人才和科技资源下沉,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努力为广东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服务。在近日公布的2021年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省农科院再次获评为“优秀”,连续四年获此佳绩。
种子强芯,激发乡村振兴“核动力”
如今,广东也拥有了自己的种质资源“图书馆”。历时3年多,依托省农科院建设的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于今年建成。该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累计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6.3万余份,涵盖190多种农作物,占全省的70%以上,规模居华南地区首位。
得益于关键性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发掘与利用,省农科院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在水稻、蔬菜、玉米等育种领域均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省农科院育成通过审定品种739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48件。近7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农业主导品种中,由该院研发的约占60%。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籼稻品种“黄华占”、全国推广的“岭南黄鸡”等均出自这里。
南方耕地退化、重金属污染农田、酸化耕地治理……围绕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问题,省农科院承担起全省酸性土壤改良示范县的指导任务,开展撂荒地治理,科技助力耕地质量提升及粮食增产增效。其中,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修复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2019年获批建设国家土壤质量广州实验观测站。
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走出“深闺”
“共建平台、下沉人才、协同创新、全链服务”是省农科院近年来形成的“院地合作”新模式。自2015年12月第一家分院在佛山落地至今,省农科院已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17个地方分院、80个专家工作站、95个地方和企业研究院、586个示范基地。
尤为突出的是,省农科院通过搭建平台、成果转化、专家进企、科技孵化等方式,与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了“需求导向、资源共享、联合研发、强企兴业”的院企合作新模式,有效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
通过院企合作,大批优质科技成果走出“深闺”,依托企业实现产业化。近5年来,该院已与24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签订成果转化合同1200项,合同金额超5亿元。该院参股企业广东永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在北交所首批上市。
广州毅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直接把公司设在金颖农业科技孵化器里,“这里为企业成长壮大提供了成熟的科技、人才、资金服务平台”。这是省农科院建立的一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现已累计吸引300多家涉农企业入驻,企业年产值超100亿元,正致力打造大湾区农业科技创新产业硅谷。
全链服务,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来自韶关乐昌廊田镇的农特产品“廊田山水”丝苗米已入选2021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乐昌无花果也有望在未来入选。两款农产品的脱颖而出,离不开省农科院派驻韶关乐昌廊田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努力。该工作队创新开展“一所对一村”结对帮扶工作机制,通过创建“乡村振兴车间”、农业科技超市等举措,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出谋划策。
自2018年广东省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来,省农科院以“一园一平台、专家进企业”工作模式,为产业园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累计组建262个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对接服务全省90%的产业园,为产业园推广农业新品种565个。在解决荔枝“大小年”、菠萝“黑心病”、红茶规模标准化生产等产业瓶颈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在广东各地,均活跃着省农科院的农村科技特派员身影。目前已有1200余名科技特派员在基层服务,数量为全省农业科研院校之最。
广东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产业支撑、引领带动能力,巩固推广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模式,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凝练攻关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延伸产业化应用生态圈,更好地发挥省级农科院农业科技主力军作用,以高水平的人才团队、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支撑引领广东农业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