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都芃

“中国科幻作品外译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西方读者对中国本土化内容的接受程度不高。”7月16日,在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办的“世界科幻中译与中国科幻外译的现状与趋势”研讨会上,科幻文学翻译作家金雪妮就中国科幻作品“出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表了她的看法。

金雪妮曾是2021年全球华语星云奖最佳翻译小说银奖获奖作品《菲利普·迪克传》的译者,有着丰富的中英科幻作品互译经验。她认为,在西方文学视野中,中文作品本身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西方读者对东方语言作品有着一定的偏见,加之科幻文学作为类型文学,在文学地位上不如主流文学,这就造成了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处于双重边缘化的尴尬位置。“许多英语科幻读者,要么是不想看到与自己认知差异过大的陌生的中国,要么是只想看到东方主义凝视下他者化、猎奇化的中国。”她认为,中国科幻作品要想成功“出海”,译者需要在中国文化特征与西方读者偏好之间找到平衡。她也表示,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翻译模式,即译者从幕后走出来,与作者共同完成作品的翻译与修改。

科幻世界杂志社图书部副主任陈曜则从编辑和出版的角度谈道,“早期我国引进的欧美科幻作品对中国的原创作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直到本世纪初,有不少本土原创作者创作的故事背景、人物甚至文风都带有明显的欧化特征。”但他也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我国原创科普作品中的本土化特征日益增多,反映出我国原创科幻领域中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他表示,在《三体》成功推广到国际舞台后,中国科幻作品有了更多的“出海”机会,但这一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如不同文化背景下编辑的选题标准有很大不同、优秀的中英译者极度稀缺等,都仍需要我国原创科幻领域的从业者努力克服。此外,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丁丁虫同样表示,《三体》在英语世界的成功,也帮助其打开了日本市场,提升了中国科幻作品在日本的整体影响力。如今日本已有不少民间科幻组织、团体在对中国科幻进行研究,并与中国科幻团体进行定期的友好交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