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飞 科技日报记者 江耘

中西医各有所长,如何优势互补、协同创新?随着国内老龄化进程日渐加快,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催生新的思考。

“关键在于系统开展中西医结合理论-辨证-治则-新药研制的全链条创新。”7月16日,在浙江绍兴召开的首届浙江生命健康大会暨第三届中国(绍兴)生命健康产业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如是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75%的老年人群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构成比逐年升高;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慢性病与人口老龄化因素叠加下,国内需要更健全的健康产业。

需要正视的是,中西医结合在慢病管理、康复保健领域优势显著,对维护公众健康呈现积极意义的同时,在诊疗理念、基础研究等方面仍存在隔阂。学界颇为关心的是,如何把握老龄化社会衍生的大健康产业需求,形成获得普遍认可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规划》提出,坚持健康至上,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提供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在内的老年健康服务。

“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和西医的‘三级预防’异曲同工,二者结合在健康管理中的优势凸显,在国内认可度、接受度很高。”陈香美在作主旨报告时称,有赖于多学科联合攻关,从而形成以疗效为导向的多维度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控体系。

她以团队创建的IgA肾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四位一体”的中西医结合评价体系为例。该成果通过提出IgA肾病中医症状的数据元,实现西医诊断标准数据元与中医证候对接,得以创建国际认证的IgA肾病“四位一体”的生物信息资源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凯先在视频报告中提出,充分发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特性,对临床诊断以及促进医药创新、人才培养均有裨益。

对此,陈香美指出,中医诊疗依赖医者的主观判断,是中西医结合健康产业的关键限制因素。将名医经验及诊疗技术数据化,可为中医诊断技术的传承发展提供思路。

近年来,中医药深度融入医疗改革,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持续提升。然而,中药的质量和临床证据仍被视作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两大瓶颈。

各个单味药在煎制和体内代谢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会产生什么有效成分?单味药配伍比例的变化将对复方药物整体产生什么影响?凡此种种,有待循证。

与会专家表示,应坚持用循证医学方法证实中药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用现代生物学技术阐明中药作用靶点及疗效;用现代生物学技术解析中医理论;用中医整体、个体化治疗理念指导现代医学实践联合中药、西药多层次、多靶点阻断疾病病理生理过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