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实习记者 李诏宇
(相关资料图)
在北京一处院落的大门旁,悬挂着一块书写着“宇宙探索编辑部”黑色大字的老式木制牌匾。在这所院落中一个简陋的办公室内,衣着老旧的《宇宙探索》杂志主编唐志龙身着被他视为珍宝的宇航服,振振有词地讲述着自己30年来搜寻外星人的“辉煌往事”,丝毫不在意旁人诧异的目光。此时,他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一场探索外星人的漫漫西游中,唐志龙将在螺旋式的台阶上迈出前进步伐,向着那“未知”的存在问出一个关乎人类存在意义的重要问题……
上述情节,出自4月1日上映的科幻影片《宇宙探索编辑部》。本片主要讲述了唐志龙在接收到了一个疑似来自宇宙深处的异常信号后,召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伙伴们,带着那一个困惑他终生的问题,奔赴四川一偏僻山村,再一次踏上寻找外星人旅途的故事。
《宇宙探索编辑部》电影海报 (图源:豆瓣电影)
不同于传统的科幻影片,本片的表现风格显得十分朴素,它没有大量陈列先进外骨骼设备、超级人工智能、星际飞船等格外吸引人眼球的元素,而是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了和现实世界几乎一致的时间点。无论是影片中随处可见的黄色共享单车、熟悉的公交车站牌、北京市朝阳区CBD和四川省偏僻山村的诸多真实街景等物质背景,亦或是日渐衰微的部分传统纸质杂志和娱乐至上的碎片化社会娱乐风潮等精神背景,都与现实世界如出一辙。本片的主要人物更非振臂一呼、引领时代的完人,更像是存在着诸多缺点、被社会潮流裹挟前进的普通人,甚至是有抑郁症等复杂心理疾病的病人。本片朴素的表现风格,让那关乎人类甚至宇宙的宏大主旨呈现出格外凸显的反差。
本片的主要剧情集中在主角一行人在偏远山区探索外星人的过程。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探索外星人应该乘坐着恢弘的太空飞船开启那航行于茫茫星海的无尽征途,抑或是端坐在先进的射电望远镜旁钻研着那来自银河尽头无限远点的未知信号。而本片却让主角一行人在看似不可能与外星人产生交集的偏远山区进行搜索,让唐志龙在一座阴森的山洞中求索那困惑他终生问题的答案。这不仅强化了本片朴素的表现风格,也为本片的最终主旨提供了多个可能的解读方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片的主旨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而这与对于剧情的不同解读密切相关。
在一些人看来,本片的主角唐志龙是个不折不扣的偏执人士,他与同行人踏上这荒谬的寻找外星人的征途,只不过是一场为了拯救自己心灵的救赎。影片最后的超自然现象,只不过是唐志龙食用毒蘑菇后产生的幻觉。所谓的外星人与他口中的“宇宙的尽头”,只不过是他的幻想。而他也在最后幡然醒悟,重新回归了正常人的日常生活。按这样的解释,本片可谓是一部披着科幻甚至略带奇幻外衣的心灵救赎奥德赛。
可是笔者却更倾向于认为,唐志龙在征途结束前所见的一切并不是幻想,或者至少并非全是幻想。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对火的使用,最早的人类大多居住在自然形成的山洞中,最原始的艺术形式之一正是在山洞岩壁上的绘画。在影片最后的超自然现象中,这三者同时出现在唐志龙身边,很难说不带有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或许唐志龙当时所看到的,真的是某个“未知”的存在,让他看到的宇宙尽头与人类存在于宇宙中意义的答案。正如衔尾蛇或者莫比乌斯环一般,宇宙的尽头也正是宇宙的开始,亦即人类文明的开始。人类在宇宙中存在的意义并不重要。宇宙自身本无意义,是人类文明赋予了宇宙意义。
正因如此,无论是那壁画上的螺旋状DNA图案,亦或是影片结尾唐志龙与自己的和解,都彰显着人与宇宙的关系,不应到天空上去追寻,而应该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去求索,在深入组成每个人的基本单元DNA中去探寻。星海广阔无垠,其意义却应反求诸人类自己。
导演郭帆此前曾指出,本片是为了“探索中国科幻电影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毫无疑问,本片的确是一次勇敢的探索,将现实主义的复古美学与类型片相结合,最终造就了这部解读角度多样的科幻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