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迎新春,学人奋雄程。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在欢度佳节的日子里,孩子们不妨与非遗来个“亲密接触”。

走进庙会,体验非遗活动

欢欢喜喜过大年,开开心心迎新春。春节是团聚的日子,也是全国各地广泛开展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我国与春节、元宵节相关的龙舞、狮舞、年画、剪纸、灯会、庙会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200多项。家长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去庙会、灯会体验浓浓的节日气氛,了解与春节有关的各种非遗项目。


(资料图)

非遗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深深扎根于生活,美化了我们的生活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俗学家何大齐出版的《北京的春节》一书,回顾了童年参与的各种传统春节文化活动。他说,逛庙会的时候欣赏抖空竹、做面具、做风车、看杂耍这些民间文化,不仅是娱乐活动,也是潜移默化的艺术启蒙、美学滋养和陶冶情操。

视频分享,展示非遗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跟网络结合起来可以跨越地域、时间的限制,让更多人一起体验浓浓的家乡年味。今年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文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共同举办“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支持网络平台集中展播非遗年俗视频。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拿起手机,通过直播、视频等方式,记录、分享身边的年俗、非遗传承活动。比如在北京,可以记录特色的兔儿爷、糖人、景泰蓝、宫灯、京剧,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皮影人物、学习用糖画来传承甜蜜。吹拉弹唱、煎炒烹炸,都可以上传网络,将本土非遗变成全世界都可以观看的精彩节目。

借助网络强大的传播力,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去年春节,就有舞狮少年将自己的视频上传,受到海内外网友的喜爱。来自广西藤县的17岁少年岑东富,从小喜欢舞狮,并与教练邓文海搭档苦练技艺。师徒二人“水上高桩舞狮”的高难度动作被上亿国内外友围观,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广西的舞狮文化和“年味儿”。

深度洞察,在保护中传承非遗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湮灭了,有一些传统手艺失传了,一些传统聚居的村落消失了。但一些遗失在时光里的宝贵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打捞、呵护。例如,“全国大学生发现传统村落调研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7年,旨在重新发现传统村落之美。年轻人深入基层,通过主题沙龙、短视频、公众号推文、论文调研等多种方式来展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发现、提出乡村振兴的方案。

前不久,深圳市龙岗区坪地中学开展了一项别开生面的田野调查活动。学生们头戴草帽、手持纸笔,在教师和社区工作者的带领下,走进龙岗区客家围屋建筑,上了一堂“跨越时空”课,了解客家人南迁历史文化,对古建筑的保护现状进行调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田野调查,孩子们感受到围屋建筑的美、客家人的爱国精神,也锻炼了自己社会研究的能力。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用心领会非遗之美,用自己的方式传承非遗,并与现代生活嫁接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