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于河南省禹州市的宋钧窑天青釉瓷炉 杨兴化 摄
以釉质乳光莹润、釉色五彩斑斓而闻名遐迩的钧瓷,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为据:“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那么,钧瓷又是如何脱颖而出跻身我国名瓷行列的呢?今天,就跟随专家走近钧瓷。
(相关资料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瓷”
一方水土“养一方瓷”,恐怕这是陶瓷界不争的事实。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唐代鲁山花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梅国建说,河南省禹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有着丰富的陶瓷原材料,其境内的钧台和神垕镇正是钧瓷的主产地。
相关资料对钧瓷定义的表述,也证实了这一点。钧瓷,是用河南省禹州市的陶瓷粘土,以及石英、长石等为原料,通过制坯成型、素烧,在施以乳光蓝釉料的基础上加入铜、铁等着色釉料,经高温、还原气氛烧制,从而釉层产生液-液分相,呈现出自然窑变的艺术品和日用品。
梅国建说,禹州古称夏禹国,禹受封在此为夏伯。其子夏启继位时在境内钧台举行夏朝开国大典,钧台因此成为夏朝的象征。唐初中期,相邻的鲁山县生产出了黑地乳白蓝斑高温花釉瓷器,唐玄宗称之为“鲁山花瓷”,这也是我国首创用于规模化生产的液-液分相釉瓷器。唐天宝年间,鲁山段店、禹州神垕、钧台、苌庄等窑口相继烧制出花釉瓷器,为钧窑彩斑艺术开启了先河。宋徽宗时,便在钧台附近设立了官窑,取窑名为钧窑,瓷名为钧瓷。
宋元时,钧瓷生产逐渐扩展到禹州以外的地区,如河北、山西、内蒙、浙江等地,由此形成了以禹州为中心的“钧窑系”。金、元、明、清时期,“仿钧”瓷制品窑口已经在各地泛滥……“按照目前的国家标准,只有在禹州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的窑变釉钧瓷,才是正宗的钧瓷。”
窑变釉促使其脱颖而出
“钧瓷属高温窑变釉瓷,在唐代花釉瓷的基础上得以创新和发展,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瓷种。故而一些清朝文献及现代学者又称这类花釉瓷为‘唐钧’。”梅国建介绍,钧瓷的特征主要在釉的质地和色泽上,花釉瓷的斑釉是由特殊釉料和工艺经高温熔融,使釉层内形成复杂结构,对光线产生散射形成的乳浊状釉,其化学组成与钧蓝釉相似,乳光釉对钧瓷产生了很大影响。
考古发现,禹州市神垕镇的下白峪、苌庄乡和钧台窑等均有唐代烧制的黑、褐地白蓝斑釉高温窑变花釉瓷。这也是钧瓷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梅国建说,钧瓷釉有两个特征。一是其釉质具有蛋白石一样的质感和光泽,并呈现出一系列深浅不等的蓝色,色泽如玛瑙和宝石般美丽;釉面质地细腻,润滑如玉,可谓“似玉非玉,胜似玉”;古人用厚若凝脂,状如蜡泪来形容钧瓷釉的质地。二是自然窑变釉色,即瓷器在窑内烧成时,受多种因素影响,出窑后呈现意想不到的色彩效果。具体说,就是同一种釉料、同一种施法在同一个窑炉内烧制,会出现各不相同的釉色或意境。宋代窑工们在唐代花釉瓷蓝色乳光釉的基础上加入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成功烧制出高温红、紫色釉,由于钧釉的着色剂对窑内的气氛、温度等非常敏感,因而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形成了钧瓷独特的风格及神韵。
铜红釉的创烧打破了宋以前青白类瓷一统天下的格局,继承了我国古代陶器和青铜器的造型艺术,体现了时代文化背景,充分展示了钧瓷釉的艺术魅力,被陶瓷界认为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革命。
据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载:“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没发现柴窑窑址,又无实物,因此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宋代五大名窑”。
形神兼备的陶瓷典范
钧瓷能够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独树一帜,正是它独特的造型与釉变巧妙结合,不仅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对世界陶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孙晓岗表示。
钧瓷器型繁多,陈设品有鼎、炉、尊、瓶等,日用品有花盆、洗、碗、文具、茶具、酒具等,还有人物、动物雕塑等。钧瓷之美,美在釉色;钧瓷之奇,奇在釉色;钧瓷是釉的艺术。孙晓岗介绍,从造型上看:钧瓷古朴典雅、粗犷自然、磅礴大气,为钧瓷釉的窑变提供平缓而阔绰的表现空间,巧妙地满足了钧瓷釉丰厚和流动的特点,使钧瓷呈现出五彩斑斓、千变万化的神奇视觉景观,釉面如日月辰星、似山峦湖海、像雨过天青、犹百花争艳等等。从装饰上看:钧瓷简洁明快、起伏有致、曲直有度、棱角分明,最适于表现钧瓷釉的流淌和聚散,高棱处釉薄色浅,低凹处釉厚色重,釉色或虚或实、或透明或乳光,一器多色,相得益彰,釉面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钧瓷的造型和装饰表现了釉色的神奇和美丽,钧瓷釉帮助器型表达了深远的境界和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