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该图展示了从两个不同角度拍摄的X光片,显示了人类和大鼠的人工耳蜗。人的耳蜗电极有22个通道,大鼠则有8个,两种情况下电极都在耳蜗中转了360度以提供电刺激并恢复听力。图片来源:《自然》网站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英国《自然》杂志22日发表了一项大鼠研究,首次阐明了使人工耳蜗恢复听力的神经机制。这项研究有助于改善这些广泛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性能。
人工耳蜗植入可帮助全聋患者恢复听力,但患者反应差异很大。有些接受植入的患者可在植入物激活后数小时内理解谈话,但有些人即使在数月之后仍无太大起色。
为理解原因,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为16只耳聋大鼠定制了人工耳蜗,研究其与听觉恢复有关的脑活动模式。和人类一样,大鼠对植入物的反应差异也很大:在这项研究中,大鼠蓝斑核(一个与学习有关的脑干区域)的激活预测了正反应。当该脑区被人工激活后,观察到的动物间差异消失了——所有以这一方式刺激的大鼠,在植入后几天内都表现出了对声音的响应。
蓝斑核中的神经元制造并释放出神经调节物质去甲肾上腺素,随之会影响多个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这一大脑“重连”是学习的关键特征;当人工耳蜗不成功时,可能是由于蓝斑核没有充分参与,大脑未能重连神经网络。
研究人员认为,帮助这一目标脑区参与的治疗策略,可对优化神经植入设备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