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一场秋雨一场寒。近期骤降的气温让人一时难以适应,很多人感觉疲倦乏力、胃胀便秘、腰酸背痛的症状又找上了门。

同样被这些症状困扰的小李是一个妥妥的养生达人,听说艾灸腹部可以补气血、祛宫寒,入秋后,她就给自己安排了腹部艾灸。刚开始做艾灸的时候,小李觉得腹部暖暖的很舒服,谁知一段时间后,她感觉肚子开始胀气,出现走窜痛,到后来甚至还拉了两回肚子。困惑的小李就诊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自己在艾灸期间吃过很多生冷的东西所致。

艾灸,也叫艾灸法,是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也可在艾绒中掺入辛温香燥的药粉,以加强功效。此疗法具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散寒除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尤其适用于慢性虚损性疾病或以风、寒、湿邪入侵为主的疾病。

很多人知道艾灸对身体好,但对艾灸的作用机理不甚了解,所以在操作中或治疗后出现一些症状时,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开始紧张,认为是伤到身体了。其实不然,这些症状不是艾灸伤身的表现,而是自身的排病反应。

除了小李出现的上述现象,艾灸治疗过程中还有以下几种易被误解的反应。

皮肤瘙痒。艾灸通过温通作用驱除体内的风寒湿邪,一部分风寒湿邪经皮肤排出时,会刺激局部皮肤,可出现暂时的瘙痒、麻木等感觉,甚或伴随红色斑疹,但坚持艾灸一段时间后,随着体内邪气的减少,症状即可缓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少部分人对艾叶过敏,当出现过敏反应的瘙痒或皮疹时,不宜再行艾灸治疗,应立即停止操作。

出水。艾灸后身体渗出水液,说明体内湿气重,经络堵塞,使灸感、热量不能向内或向四周传导,而聚集于局部,蒸液外出。如果水液无色清澈,说明是寒湿引起,多与脾肾阳虚有关;如果出水发黄、油腻,则多提示湿热内盛。

胀气、打嗝、矢气、排便多。寒主收引,寒性凝滞,体内寒邪积聚,则胃肠蠕动缓慢。艾灸温通脏腑经络,使胃肠蠕动增强、加快,导致胀气,进而从上口或下口排出,表现为打嗝和矢气。而对于肠道宿便多的人群,艾灸后更是容易出现排便增加,甚至腹泻的情况。

灸法由于操作简单方便,过程体验舒适,许多人把它作为日常保健的方法之一。但需要提醒的是,艾灸治疗也要因人而异。首先需要根据病情辨证,再确定灸疗部位、时长、灸量等。随意自行操作不仅可能解决不了原有问题,还有可能出现烫伤等意外,甚至适得其反。建议大家身体若有不适,应前往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作者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