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海,申城持续“烧烤"模式,街头依旧热浪滚滚。视觉中国供图
作者 | 魏 晞
编辑 | 杨 杰
(资料图片)
夏天夏天悄悄来临,气温震惊你。刚刚过去的这个星期,四川许多城市气温突破40℃,且持续“高烧不退”。这里气象观测站的实时气温,一度超过新疆吐鲁番。7月10日,湖南一天发了99条高温预警。而就在同一天,上海徐家汇观测到的气温达到40℃,这是上海自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早达到这一温度的一天。
这并不是局部的现象。拉开一张中国地图,热浪还席卷着陕西、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有气象爱好者预测,今年夏天,还将出现更热的天气。
注:7月14日,重庆,解放碑步行街,市民顶着烈日出行。当日,重庆市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陈超/摄 视觉中国供图
高温是夏天的宿命,但是如今它的到来越来越超出人们的想象。因为它,人们甚至必须改变一些日常的计划。在这波热浪到来之前的六月,河南一些地方的玉米地、花生地都干裂得长出了皱纹,农民不得不延迟水稻播种的时间,直到盼来几场雨灌溉农田。意大利关闭了城市里的喷泉,为了节约用水,一项新通过的条例禁止居民洗车、浇灌花园。意大利博洛尼亚省的一座城市要求,城内理发店不得为顾客冲洗两遍头发。
我们就这样生活在一个天气越来越极端的地球上。最明显的感觉是,温度越来越高,夏天来得异常得早。巴基斯坦早在3月就迎来了今年第一波热浪;法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热的5月;截至6月中旬,美国堪萨斯州热死了2000头牛。
当地时间7月14日,加沙地带,当地遇高温天气,孩童户外洗澡降温。视觉中国供图
今年3月,北极和南极的气温已创下历史新高——根据《地球物理研究快报》的最新研究,北极变化的速度是全球的4倍多,在此前许多科学家的预测里,两极的异常升温,应当作为极端天气事件的重要预兆。
高温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连高效率运转着的城市,都摁下降速键。法国的用电量激增,不得不进口电力。同样激增的还有医疗人员的工作量:法国大多数医院因高温处于饱和状态,卫生部门只好建议居民减少外出,避免体力劳动。美国的米德湖,是世界最大人工湖之一。如今,它的水位降至有史以来最低水平,影响了近2500万美国人的饮水供应。
西班牙城市里的雏鸟,在这高温天气里挣扎着起飞——被鸟类研究小组的成员发现时,它们已经掉落在地面上,脱水死亡。山川雨林也同样遭受着高温侵袭。西班牙的山林火灾变多,挑战着消防工作者。在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中,1979年至2019年这40年间,澳大利亚更频繁出现容易引起野火的“火灾天气”,倘若气温持续上升,这类天气会更频繁发生。
珠穆朗玛峰的冰川,也正以每年1米的速度变薄,以至于为攀登者、探险队提供补给的大本营,因冰川融化带来的潜在风险,正计划重新选址。7月初,意大利的冰川滑坡事故,造成至少6人死亡——这个山顶温度常年在0℃以下的高山冰川,近日山顶温度攀升至10℃。
南极蠓,唯一生活在南极洲大陆上的特有的昆虫,也有可能因此灭绝。尽管它为抵御极寒学会让身体脱水,但在当下,高温会加快耗尽它脱水所储存的能量,降低存活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警告人类:未来全球绝大部分有人居住的地方都将出现更多、更强、更持久的极端高温。
与气温一同上涨的,还有耐高温的电缆销售量:一家国际市场研究机构发布报告,到2026年,全球高温电缆市场增长势头将以8.9%的复合年增长率加速。
每年都有媒体在说,这是有史以来最热的夏天,但再过一年,人们又迎来更热的夏天、破纪录的气温,以及接踵而至的因高温而引发的灾难。
根据统计,美国每年因高温死亡1500多人,超过飓风、洪水、龙卷风。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里,高温热浪引发的伤亡人数,增长速度也远高于其他极端天气事件。
与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地震等灾害相比,高温太稀松平常了,因此它的危害性,常常被人们忽略。每年因高温而导致的灾难,在重复地上演。然而,我们却没有足够认识这个“沉默的杀手”。
南洋理工大学一位教授曾做过预测,如果气温持续升高,未来太阳一冒头,人类就不再适合外出,“当人体温度因高温超过40℃,热衰竭和中暑的风险随之提高。”
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位硕士生发现,高温热浪结束后的强降温天气,高血压患者的就诊量和死亡量都明显增多。这似乎是目前高温热浪研究的短板——国内外大多研究集中在高温期间的心脑血管疾病,而极少关注温度大幅下降后,对人体的影响。
7月14日,北京,游客顶烈日游览北海公园。视觉中国供图
生活在一个发烧、退烧、再发烧的地球上,人类显然没有完全做好应对的准备。在高温面前,人类建造起无坚不摧的大城市,显得并不那么牢固。
人们往往以为日落后温度自然会降低,但城市里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物,在白天吸收热量后,夜间散热慢,延续了白天的高温。香港的一项研究表明,高密度城市缺少绿化和通风,使得“热夜”引发的健康风险甚至高于日间酷热。
近年来,各地学者呼吁,城市规划设计应该注重预防城市高温灾害:多中心的规划,比单中心更有助于缓解城市高温;在高温严重的区域,可以更改土地类型,增加自然植被、水体等降降温;城市的道路朝向应该考虑夏季主导风向,打造易于通风的道路系统。
在2003年欧洲高温灾害后,英国开始每年编辑、更新全国范围内的高温规划:《2011伦敦气候适应战略规划》就从城市、社区、建筑3个方向采取措施,减少城市热量,增加对脆弱人群的保护,比如在城市的上风向区域,和人口多的中心区,规划马赛克式、小规模而密集的绿地。
除了日常的城市建设要适应高温气候,英国还建立了高温灾害发生时,及时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灾后评价的一套完整的城市高温防灾体系。
但是相比于一波又一波的高温天气,我们的准备还是太少了。比如,关于农村应该如何度过高温热浪的研究乏善可陈,关于应对高温有效的法律和规章,也不成体系。我们的生活经验、城市规划、法律规章似乎只适用于过去的地球,而面对未来逐渐升温的地球,我们还没做好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