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通讯员 王婷婷
蜘蛛毒性强弱、蜘蛛如何织网、蜘蛛能否飞行?5月21日,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科技活动周”来临之际,重庆科技馆科技·人文大讲坛针对青少年开发的“奇思妙想”系列——“小蜘蛛 大生态”主题科普活动首次亮相。
本次活动围绕“聆听科学故事、体验科学趣味”的受众需求,将科学演讲及其配套科普活动基于受众做全程化、衍生化、多样化设计,以演讲为中心,通过设置线上预热活动、“听科学家讲故事”“跟科学家去实践”3个环节将受众在聆听演讲前后的科普体验串成任务线,让青少年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跟随专家及其团队,带着问题去听、带着好奇心去看、带着任务去做,在拉近专家与青少年的距离的同时,增强青少年体验感和获得感,促进激发科学兴趣。
重庆科技馆“小蜘蛛 大生态”主题科普活动现场。重庆科技馆供图
演讲前,青少年通过参加“科学观察员”线上预热活动,寻找身边的蜘蛛,观察蜘蛛的“衣食住行”特征并记录,在实践中培养对自然观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思考。活动吸引到众多青少年的参与,共收到有关蜘蛛的图片及视频作品、科学问题130余个。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志升以《小蜘蛛 大生态》为题,将预热活动收集到的问题作为切入,带领受众走进多彩的蜘蛛世界,以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蜘蛛新种为例,让青少年正确认知蜘蛛生物属性,侧重感悟在不同环境下典型生物的外部形态具有的不同特点,以及在气候、环境变化时会产生的不同行为方式,进而让大家了解生态环境对生存的影响,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延伸蜘蛛研究故事,引导青少年进一步感悟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志升(右一)和小朋友互动。 重庆科技馆供图
活动现场,张志升老师和大小观众们进行了亲切交流,逐一回答了青少年们感兴趣的演讲后,青少年领取主题任务卡参与了线下活动,通过欣赏图片及标本、体验活体蜘蛛、制作手工品及参与专家导览等活动,在聆听演讲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典型生物从生存环境、生长特征、生活习性、科技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实践,青少年对主题进行了延伸思考,激发了对自然探究的兴趣。
据了解,今年以来,科技·人文大讲坛立足深化科普实践,满足公众不同层次科学对话的需求,在原讲坛基础上,结合不同受众群体、不同活动载体等因素尝试探索分众化设计,首先聚焦科技馆主要受众——青少年群体开发“奇思妙想”系列,本次“小蜘蛛 大生态”活动是该系列的首次亮相。本年度,大讲坛将继续立足场馆教育资源,以培育科学精神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旨,围绕“绿色低碳”主线,开展多场主题科普活动,通过深度挖掘专家及其背后的科研团队资源,创新科普服务手段,为广大青少年带来更加优质的科普内容,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
本次活动由重庆科技馆、市科协关工委主办,重庆动物学会、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学生生物学会、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及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等单位共同协办,活动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共辐射受众5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