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陈佳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十载征程,阔步前行。
2012年,甘肃省科技厅作为省直组长单位牵头联系多家中央在甘及省直单位共同帮扶甘肃省康县17个贫困村同心战贫。
(相关资料图)
十余载,深情携手薪火相传,甘肃省科技厅携手康县二十万人民,守望相助奔小康,在康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技发展添动力 产业发展强基础
阳春三月,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行至阳坝梅园,连片的茶园郁郁葱葱,缕缕茶香沁人心脾。
茶叶是康县的传统特色产业,也是康县乡村振兴的打底产业。但低效的茶园产出,无人问津的夏秋茶,即便守着绿水青山,阳坝镇茶农们曾经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为了突破康县茶产业发展瓶颈,补齐茶产业链短板,全力助力康县茶产业拓展升级。甘肃省科技厅多次组织康县茶叶技术指导服务中心、有关乡镇和茶企,赴外地参观学习、到省内科研院所沟通协调,并委托省农业科学院开展《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树密植丰产栽培技术》课题研究,依靠定量、定性检验检测和生物农药对比试验等科技手段,不断推进康县茶叶种植和加工生产发展。
“通过对茶园的科学管护,现在茶园的产量上去了,而且不光春季,夏秋两季我们也能采茶,现在一年茶园的收入要顶往年的两倍呢!”阳坝镇茶农杨奎升高兴地告诉记者。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现如今,有了“茶科技”的助力,康县的茶产业不仅装扮了康县山山水水,更是成为茶农们增收致富的法宝。2022年康县茶叶社会总产量达849.8吨,销售额达8000万元,茶农收入同比增长18.52%。
科技助力茶产业发展仅仅省科技厅帮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年来,为打好产业+科技帮扶“组合拳”,省科技厅立足康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先后协调落实资金3132万元,组织实施重大专项、民生科技计划等科技项目21项,累计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1处,重点解决了天麻、食用菌、茶叶等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和瓶颈,打造了 “康耳”“翠竹”等一批“康”字号名优农特产品,其中“康县黑木耳”入选《2022年第二批全国名优新农产品名录》,有力助推了康县特色产业发展。
智志双扶谋富路 育人育才强保障
脑袋富则口袋富,内生动力强则乡村振兴强。
乡村要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激发群众动力,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十年来,甘肃省科技厅尽锐出战,先后选派54名科技骨干担任了康县17个帮扶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帮扶队队长,近400名干部投入帮扶工作,帮助农户理清发展思路,为农村薄弱地区发展注入了科技智慧。
同时,甘肃省科技厅多次组织了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甘肃省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为农户进行食用菌、天麻、中蜂养殖等特色种养殖管理技术的示范培训和健康知识讲座,拓宽就业出路,使康县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乡村振兴的关键、潜力和后劲都在于人才,除了要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外,还要培育出一批有能力、懂技术、能服务发展的乡村人才,真正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甘肃省科技厅帮扶干部、康县县委副书记吴勇利说。
十年来,甘肃省科技厅统筹利用省内外科技资源,在康县建立了综合性专家院、“三区”科技人才工作站、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康县分平台、甘肃省分析测试中心康县分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并举办了一系列乡村振兴综合素能提升培训班,培养了“养蜂达人”刘鸿飞、食用菌培育能手杨满辉、太平鸡养殖大户徐魏芹……一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创业致富带头人,着力为康县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时间见证了康县山水的发展与变化,也记录下了帮扶干部们的奋进与喜悦。
从筑公路、架光缆,解决民生难题,到育人才、强科技,发展特色产业,从医疗帮扶到产业振兴、教育振兴、人才振兴……这十年来,一批批科技人前赴后继,真抓实干,全力推动着康县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进程。如今的康县,正以昂扬的姿态、勃勃的生机,走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