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12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指出,随着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那么,“乙类乙管”还用戴口罩吗?疫情监测不再摸底感染者,又如何获得感染数据,监测还准确吗?


(资料图片)

“乙类乙管”还用戴口罩吗?

“在实施‘乙类乙管’之后,社会面的传染源更加不确定,所以更要做好个人防护。”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殷文武表示,在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还是要规范佩戴口罩。

殷文武介绍,根据牛津政策严格指数和相关官方网站公布的信息,全球大多数的国家已经调整了国内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不再对工作场所、公共活动、公共交通、旅行等进行限制,仅保留特定场所佩戴口罩的要求。

可见,佩戴口罩仍旧是阻断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无论是“甲管”还是“乙管”,现在仍处于新冠疫情流行期间。殷文武表示,疫情期间要减少外出、减少聚集活动,尽量不要到影剧院、KTV、棋牌室、剧本杀这样空间密闭、人群密集的场所。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在疫情期间最好少外出、少聚集。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强调,其实不管是甲类、乙类甚至丙类传染病,在流行的时候都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传播措施。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由防范全人群感染转移到保护重点人群、降低重症和死亡,“乙类乙管”后,个人仍然要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等良好生活方式,及时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加强针的接种。

疫情数据如何获得,还准确吗?

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之后,对传染源的发现和管理都作出了调整,不再通过“应检尽检”、风险区域全员核酸筛查等方式来发现感染者,也不再对发现的感染者和未排除的疑似病例要实行隔离治疗措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疫情数据监测如何进行呢?对疾病监测、报告以及发布又做出了哪些调整呢?

殷文武介绍,在公布的内容方面,要公布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包括危重症以及累计死亡病例数。删除既往密切接触者的报告情况。不再区分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

“我们将根据疫情的情况作动态的调整,最终回归到乙类传染病每月公布一次。”殷文武说,疫情数据将在中国疾控中心网站上定期公布。在监测内容方面,将由传染病网络直报病例报告为主,调整为病例报告、核酸和抗原检测、哨点医院监测以及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监测,特别是病毒株变异情况等综合监测。

针对当前不同渠道公布的疫情信息为何会有出入的问题,殷文武解释:“在防控措施调整之后,我们采取多种措施搜集相关的疫情信息,来评估疫情强度以及发展趋势,包括继续开展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搜集哨点医院的信息、多方面搜集相关大数据等信息,如药店发热药品的销售数据、120求救信息等,来弥补报告数据的不足,研判整个疫情发展趋势、流行强度以及各地疫情变化的情况。”

殷文武表示,中国疾控中心正在积极与各地保持联系,并将通过在社区开展感染情况调查、开展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弥补信息报告中的不足,更加客观地反映疫情形势,持续关注疫情动态变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