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矫阳

在北京亦庄,通过对329个路口进行智能化升级,市民实现“绿灯自由”;在重庆永川,智慧交管“上岗”后,AI成为28年老交警新“助手”,市民们享受到更高效、安全的出行体验;在京雄高速上,通过车路协同技术初步破解准全天候通行难题,卡车司机们不再受大雾等天气影响。

这些数字交通场景,使出行变得更智能、安全、舒适。


(资料图)

“‘交通大脑’通过感知来形成类似人脑的智慧交通判断、决策系统,让交通像人的四肢一样灵活。”10月29日,在中国交通报社与百度联合主办的一场“创新技术赋能,构建数字交通‘新场景’”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表示,未来各类新型交通工具将更快、更灵活,车内信息及车辆之间信息实时感知与交互。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交通要全方位向“数”融合。政策加持下,数字交通建设迎来关键发展期。如何让公众更有获得感?面对全球最大规模、最复杂的交通需求,中国的数字交通建设重点在哪里?

针对以上问题,业内多位专家汇聚研讨会,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石宝林分享了一个特殊的视角:从已经批复的三批348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中观察“十四五”期间数字交通建设的走向。

他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领域:一是基础设施领域的“感知提质”。以泛在感知为主要特征,以提升安全、效能、服务品质为发展方向,数字化勘察设计、智慧基础设施、智能维护运营等得到发展。二是交通装备领域的“智能高效”。新型轨道交通系统、自动驾驶汽车等新型载运工具和智能建造装备等得到发展,保障安全和降本增效。三是运输服务领域的“互联便捷”。为旅客、货主提供便捷经济可靠的服务,如MaaS、全流程的电子客票等。四是行业治理领域的“在线协同”。政府、企业等业务系统相互协同,为公众提供线上“一站式”政务服务为发展方向。

数据是数字交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也是智慧交通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副主任林榕看来,围绕《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一脑、五网、两体系”,交通数字化的重点应该落在基础设施和装备,以及数字化的管理和服务,特别是在数字化发展生态方面。数字交通的四个发力重点领域是感知、传输、技术和应用。“互联网+交通运输”的运用,通过数字交通来全覆盖、全要素地展现交通新业态。

“数据大脑”如何保障安全?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党委书记姚恩建建议,强化“数据大脑”安全管理建设,构建详细的安全管理要求。同时,强化“数据大脑”安全技术建设。管理运维人员应结合数据安全、平台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安全风险主动感知预警及响应处置,实现“数据大脑”安全防护全覆盖,持续性保障“数据大脑”安全运行。

“以车路协同为基础的智能交通,可以通过软扩容的方式让交通通行效率提升15%-30%。”百度智能交通首席科学家聂小建说,构建交通新型融合基础设施网络,本质上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引入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中,在人和货物移动的物理通道基础上,增加信息通道功能,在“云网端”一体化建设基础上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高度汇聚,通过优化交通资源流动速度和配置模式来提升交通运输安全和效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