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健高 实习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李鲲鹏 刘奕辰

10月29日,青岛科技大学首期卓越工程师班开班,同时举行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创新论坛。此举标志着该校工程学科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正式启动。


(资料图片)

图为青岛科技大学首期卓越工程师班开班。受访者供图

首期卓越工程师创新培养方式

青岛科技大学分别与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森麒麟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京博控股集团签订首期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协议。

根据协议,首期卓越工程师班共选拔30名优秀学生,培养方式主要有三方面创新:突出校企联合,青岛科技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与赛轮、金能、森麒麟、京博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建,双方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施导师组制,在传统校企“双导师”的基础上,配备导师助理,让企业的工程师走进课堂、把学生的课堂搬进企业,促进教科产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双重身份,从进校起,学生既是青岛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又是企业的员工,1年在学校开展专业学习、2年在企业实践锻炼,毕业时培养成为企业运营的骨干和企业管理的行家里手。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有益探索,也是学校持续打造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学校将紧密对接经济社会需求,为国家、山东省培养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表示,青岛科技大学计划每年培养30-50名适应绿色化工、新材料行业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的卓越工程师,探索实行“3+1+2+N”卓越工程师本硕贯通培养专项实施计划。培养模式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本科阶段,在校进行3年工科基础知识学习,并组织到合作企业进行见习实践;第二阶段即本硕过渡阶段,时间为1年,在大四上学期经过推荐选拔后,进行硕士阶段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在大四下学期达到毕业条件和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后,获得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第三阶段即工程硕士培养阶段,完成硕士阶段课程学习后,在企业、科研院所进行2年左右专业实践和工程技术研发,达到毕业条件和硕士学位授予标准后,获得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第四阶段即N年跟踪反馈阶段,持续关注毕业生工作和发展,及时反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校所联合、教科产融合。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创新论坛上,围绕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背景与意义、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等,相关专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文东表示,当前山东省正在奋力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新征程,对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提出了迫切需求。青岛科技大学在山东省率先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培育高素质、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全省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做出了示范。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白皓表示,希望青岛科技大学大力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将学校打造成为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典范。

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仲雪说:“希望首批卓越工程师班的同学们为中国橡胶工业站上世界新高度作出贡献。”

入选首届卓越工程师班的朱子辰高兴地说:“我一定不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潜心研究,将来做一名卓越的工程师,为解决技术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