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梅 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日前,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经开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正式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核查验收。这意味着,合肥经开区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做优结构,推进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合肥经开区坚持‘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围绕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蔚来控股有限公司、合肥联想电子有限公司等种子项目,大力引进核心配套企业,促进企业之间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实现水和废物的减量、再用和循环。”合肥市生态保护局经开区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截至目前,合肥经开区将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对天然气锅炉全部实施低氮改造;建设污水管网366公里,雨水管网727公里,全面实现雨污分流。此外,合肥经开区还投资近2亿元,建设国内第一个高标准就地处理初期雨水调蓄项目,有效解决初期雨水面源污染问题。
合肥经开区内所有重点排污企业都建立了“水指纹库”,在重要雨污管网交汇处和各入河雨水排放口建立水质、水量实时在线监控设施,对异常排水、排污情况及时报送该经开区内执法部门。
目前,合肥经开区辖区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弹性系数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0.19下降到-4.17,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标准是小于0.3。合肥经开区还为企业搭建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电力需求侧在线管理平台,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每万元仅0.13吨标准煤,低于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每万元0.5吨标准煤的标准。
全民参与,打造连片生态景观带
走进合肥经开区,随处可见城市公园、街头绿地、林荫广场,令人流连忘返。
“我们通过打造连片生态景观带,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体系,全面提升绿化品质。合肥经开区绿化率已达到46%,远远超过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大于15%的标准。”合肥市生态保护局经开区分局相关负责人说。
水体面积分别为947亩和1100亩的翡翠湖和南艳湖,是合肥经开区两颗耀眼的明珠。合肥经开区在保护原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进行景观性开发,使其成为合肥经开区东西两区的天然“绿肺”。
合肥经开区内的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外商独资企业,于2015年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5年起,公司就携手绿化网络,开始了首期10万平方米的“日立建机之林”绿化建设,用十年时间圆满完成了植被恢复工作,得到当地政府和环保组织的高度认可。
目前,合肥经开区共有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社区1个,合肥市绿色社区19个;省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14所,国际生态学校1所;入选国家绿色设计产品87项,国家能效之星产品7项。
前瞻布局,形成绿色低碳新产业体系
合肥经开区前瞻布局,重点打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目前,合肥经开区已拥有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蔚来控股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家新能源汽车整车龙头企业,打造了涵盖平台研发—智能制造—智慧出行—智能充换电—无人驾驶—示范应用于一体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70多家。2021年合肥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3.4万辆,产值首次突破300亿元。
当前,合肥经开区的并网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144.65兆瓦。该经开区投入128辆新能源公交,实现新能源公交车应用全覆盖,新建5个新能源公交场站,66个充电桩。
而合肥经开区的民用建筑附属停车场均按照不少于规划停车位20%的比例配建充电桩,新建住宅小区配建的充电桩数量不低于规划停车位的10%;招标管理共享单车2万辆,为群众绿色出行提供有力保障。此外,该经开区的建筑节能设计、施工标准执行率均达到100%,新建绿色建筑面积比例达到了100%。
合肥经开区还围绕“线上+线下+周边产品”多种模式强化宣传,积极推动“五进”,即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垃圾分类项目分散式运营模式已覆盖43个居民小区,集中式运营模式已覆盖1个居民小区,共覆盖约6万户居民。
“环境是发展之本,生态是发展之基”。合肥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合肥经开区将按照“产城一体、全域统筹、南优北拓、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推行绿色招商,加快新能源汽车、绿色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绿色产业发展,将合肥经开区建设成为南区国际化都市区核心区、北区田园生态型空港新城的“美丽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