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孙明源
(资料图片)
“在北京工业大学的‘学风传承行动’中,我们的重点思路是讲好身边人的故事。而在学风作品的制作过程当中,受访科学家其实就是我们的‘身边人’。”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北工大)学风传承课题组负责人张宇庆表示,该校“学风传承行动”不仅以作品的形式向师生展现了科学家们的经历和精神,还让参与学风作品制作的学生都获得了成长。
张宇庆说:“今年是我校参与‘学风传承行动’的第三年。我们课题组主要从事学校学风传承相关项目,课题组由学生组成,每年都有新成员加入、老成员毕业,因此参加的人员也不是固定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就成了流动的学风实践基地,让每年加入的新一届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接受最鲜活的学风教育。”
是学风传播者也是受益者
“说实话,制作各种形式的作品也是一项很累的工作,但我们累并快乐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学到了很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顶层设计让我们受益匪浅。”张宇庆说。
“我记得很清楚,2020年11月,张老师带着我们制作王智勇教授团队的采访视频,连续多日忙到深夜。我们在尽最大努力讲好科学家精神的故事。”作为积极参与“学风传承行动”的学生骨干,王琪惠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永臻是北工大培养的首位院士,张宇庆回忆道,同彭院士的交流也给课题组成员带来了许多收获。“彭院士的故事,让我发现原先觉得高大上的科学家精神离我们并不遥远。彭院士有坚持打篮球的习惯,我在篮球场上看到他,就会产生想要好好学习,投身科技强国建设的劲头。”课题组成员、学生贺采如是说。
在参与“学风传承行动”的3年中,课题组采访了数百名科技工作者。张宇庆表示,这些采访都是课题组成员学习科学家精神、传承学风的鲜活实践课堂。
打造高品质学风主题作品
张宇庆介绍,在连续3年参与“学风传承行动”的经验基础上,课题组在作品方面已经不再追求数量,而是打算在做精品质上下功夫。作品不再拘泥于数量和时长等形式上的要求,而要更多考虑如何讲好故事、提高作品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课题组正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开展合作,努力制作更多高质量的学风主题作品。
课题组中的教师成员、北工大艺术设计学院老师付德根表示,年轻学生尤其是“00后”学生很难接受生硬的宣传,为此课题组一直在努力寻找受年轻人欢迎的传播方式,以推动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老师们发现,让加入课题组的学生实现“做中学”就是一种好方法。
2021年,课题组跟随该校城市建设学部李强教授团队前往宁夏西海固同心县进行4天的跟拍。李强一直在从事关于后脱贫攻坚时代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经过挨家挨户调研,他提出了适合西海固地区的生态发展规划建议。李强及其团队扎实的工作作风被课题组成员见证并且记录了下来。参与此次跟拍的课题组成员肖劲松表示,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大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通过参与学风活动,同学们把专业和实践结合起来,树立了科研理想,这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我本人也承担了思政课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当中,我把我们课题组的作品作为案例,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在课堂内外,我们用身边人的故事阐释好科学家精神,让优良学风成为更多学生,尤其是‘00后’学生的人生底色。”张宇庆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