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8月中旬,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代屯村,一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它在千亩玉米地上空盘旋,投下一颗颗乒乓球大小的银灰色“弹丸”。这颗小“弹丸”不简单。山东省农技中心植保部生防站站长孙作文告诉记者,小“弹丸”其实是放蜂球,10个小孔环绕一侧,内装2000个生物防治领域的“尖兵”——赤眼蜂卵。这些蜂卵经过12小时至36个小时酝酿会羽化为赤眼蜂,围歼玉米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


(资料图)

上述“以蜂治虫”的一幕图景,是“绿色防控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的一部分。就在最近,这一专项行动在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东昌府区、茌平县,济南市槐荫区,菏泽市郓城县等沿黄河城市9市12个县(区)同步展开。

技术人员们通过开展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控玉米鳞翅目害虫工作,试图在保障秋粮丰产丰收的前提下努力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

据了解,玉米生长中后期容易滋生鳞翅目害虫,因秸秆太高太密,人工打药比较困难,无人机飞防的穿透性又难以保证效果,赤眼蜂为主的生物防控技术恰恰解决了上述难题。

赤眼蜂将卵产在鳞翅目害虫的卵内,新孵化的赤眼蜂取食寄主卵液,最终杀死寄主卵,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山东省创建了43个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建立起1856多个绿色防控示范区,集成了300余项绿色防控技术模式。2021年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24%,比五年前的2016年提高了19.4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该省农药用量实现连续5年负增长。

据了解,无人机放蜂治虫,在整个玉米生长期可放蜂2至3次,每次每亩投放4个蜂球,每个蜂球含赤眼蜂不少于2000头,每亩合计释放赤眼蜂不少于20000头,防控效果非常好。正因为此,聊城市东昌府区第一次试水无人机放蜂治虫,便拿出1000亩玉米当作战场。

“如果放蜂球落到地里,小孔一侧陷入泥土中,里面的赤眼蜂飞不出来怎么办?放蜂球是否会对土地造成污染?”东昌府区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区长胡瑞恒学农出身,还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他在现场向参观者点出了门道:“我们的放蜂球是专利产品,可降解、可防雨、防潮湿、防其它生物咬食,而且从空中落下后有孔的一侧永远是朝天上的。”

说话间,山东瑞达生态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春春拿出一个放蜂球,抛向空中,落地后,小孔朝上,胡瑞恒的话得到了验证。

当大家对绿色防控模式热烈讨论的时候,代屯村王丽红等四名村民走过来,诉说着收获:“今年的玉米长势比往年都好,只是有些病虫害,我们正在犯愁怎么办,没想到政府给送来生物防治服务,太好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