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实习生 严晨

“一变天就来病”这句老话蕴涵的科学道理远比人们想象得更为复杂深刻。7月16日,第二届医学气象环境交叉创新大会在津召开,汇聚健康气象环境关键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协同优势力量,从医学、气象、环境视角融汇不同学科学术思想,分享前沿科研成果与现实经验,探索跨单位协同创新机制,搭建多学科交流合作平台,推进我国医疗健康、气象环境领域交叉创新发展,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健康服务提供科技支撑,全面促进和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医学与气象环境创新交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当前全球气候、环境变化趋势下,医学和气象环境研究中的若干前沿科学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医学气象预警、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引起广泛关注。

“医学与气候、气象创新交叉,这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表示,过去几年的多项研究结果让研究人员感到惊异,其中心梗与环境的关系就很典型。“全国5500多家医院建有胸痛中心,胸痛中心报告多少病例,什么时候发病,与气象条件包括PM2.5浓度和气温升降等相结合,结果发现PM2.5升高一个小时,急性心梗的发作就会增加。”

“人类健康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也以心脏疾病与环境关系为例介绍说,自2013年以来,天津的心梗死亡病例迅速下降,这与救治体制完善有关,与空气质量改善也不无关系。从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的发布,2017年到2020年打赢“蓝天保卫战”,空气改善与心梗死亡率下降几乎步调一致。

70万大样本研究卒中与气象关系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是“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和“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和防治基地医院”。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李新教授率领下,于2013年开始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社区筛查与防治工作。

立新介绍,5年大样本70余万份的门诊高血压处方动态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易随季节、气温变化而出现血压波动,且相关药物应用不足,可能是导致了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的原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死亡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显示最低气温可能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冬季气温下降2.30℃以上、夏季气温上升2.10℃及以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增加,日平均气温低于2.8℃时其预后不良。脑卒中还存在周变化规律,星期一脑卒中发病最高,星期五脑卒中发病最低。

“由此可见,天气的剧烈变化为影响卒中发病的主要气象影响因素,尤其是气温骤降与脑卒中的发病关系更为密切。”李新说。

天津建立健康气象风险等级预报系统

“如何让疾病防治关口前移?我们发现通过气象与医学的交叉研究,通过面向公众提前预警,可助这个目标实现。”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老年病学专家王林教授介绍说,卒中发病在我国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天津处于高发区,从老年人这一关心的常见疾病入手,这十几年来的研究证实,“老人更怕变天,提前预警十分有意义”。

2021年2月天津市科技局批准建立“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加强科研合作及联合攻关,系统开展气象因素对脑卒中发病人数的影响研究。

2021年10月,《天津市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方案》经专家论证出台,随即市气象局印发《天津市气象局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暂行规定》,完成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发布准备工作。

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主任韩素芹介绍说,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分为三级,为Ⅲ级(风险较高)、Ⅱ级(风险高)和Ⅰ级(风险很高),分别对应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2021年11月5日,天津市气象台联合 “天津市健康气象交叉创新中心”在全国首发脑卒中气象风险橙色预警。橙色预警主要提醒公众天津受寒潮天气影响期间,诱发脑卒中的气象风险高,建议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注意防寒保暖,恰当调整锻炼时间,合理安排饮食,遵医嘱规律服药,加强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如波动较大或控制不佳时,及时到医院就诊、调整药物。

“我们团队也对天津市延长供暖前后脑卒中的发病情况进行了多中心研究,通过246097例第一诊断为脑卒中的住院患者基本信息分析延长供暖对脑卒中发病、死亡影响。研究发现,延长供暖降低了寒冷季节脑卒中的发病率,相较于男性,延长供暖可能对女性更有益。”李新教授说,这一研究也进一步发现,延长供暖降低了寒冷月份脑卒中的死亡率,延长供暖前脑卒中死亡率波动在1.18%-4.91%,延长供暖后脑卒中死亡率则波动在0.91%-1.26%。

“除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外,我们还将逐步建立其他疾病的健康气象风险等级预报系统,对多种疾病进行科学预警,提升广大民众的疾病风险预防意识,减轻政府和民众医疗费用负担,同时发挥政府智库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助力‘健康中国2030’。”李新教授如是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