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承华夏
上图为登封窑博物馆藏宋白釉珍珠地人物橄榄瓶,下图为登封窑博物馆藏宋白釉珍珠地执壶。 孙晓岗 摄
以烧制白瓷为主、兼黑瓷及三彩釉陶器,尤其烧制白釉珍珠地刻划花和白釉剔花最具特色的登封窑,可谓中原民窑的佼佼者。不仅风靡唐宋时期,而且1500多年来始终在民间传播和发展,为中国陶瓷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今天,笔者就带您探寻登封窑兴盛的奥秘。
(相关资料图)
被选为贡瓷的民窑
登封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曲河县,又名曲河窑。据历史记载,北宋元丰年间,河南府在辖区挑选民窑精品作为贡瓷,登封窑以其规模宏大,瓷器品种众多,工艺独到精湛,在当时中原两三百家民窑中独占鳌头,当之无愧被选中。
当时登封窑正处于鼎盛时期,烧制的瓷器精美绝伦。相比官窑瓷清新淡雅的釉色,登封窑瓷则以装饰为特色,如滚珠般的珍珠地装饰、独具创意的白釉刻、剔花装饰更是佼佼者。既有青釉、黄釉、黑釉、白釉、钧瓷等普通瓷器,也有白釉绿彩、三彩等复合釉装饰器物。令人惊叹的是,其创造性地烧造了白釉褐彩珍珠地、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等独特的装饰器物。为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窑工博采众长,对瓷胎表面施加化妆土,如同给胎上打粉底,使得釉层匀净的釉色得以显现,提升瓷器美感。又在化妆土工艺的影响下,采用刻、剔等工艺技巧,按照事先设计的图案,在白色化妆土上进行刻划或将大片化妆土剔去,露出黑色胎层形成美妙的花纹和图案,在白色的映衬下,大大提升了装饰图案的表现力。
其技法高超,题材丰富,堪称当时陶瓷装饰集大成者。作为民窑,登封窑瓷远比官窑瓷更为流行与普及。这或许是官窑瓷受众面仅仅针对官府和皇家的原因,而广大民间市场,才是陶瓷的主要销售目标。
登封窑兴盛的根源
唐宋时期,中原地区民窑众多,为何登封窑能够如此兴盛和璀璨呢?这就要从登封的地理位置和陶瓷手工业发展历史说起了。
陶瓷生产离不开茂密的植被、优质的土壤及不息的水源。登封地处嵩山南麓,群山环绕,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地层历经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层发育完全,数亿年的地质变化为其带来了优质的次生粘土,而周围丰沛的水系、茂密的丛林,成为远古先民们聚居与生活的理想家园,更为陶器的诞生及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早在登封地区(距今七八千年的)部落遗址就出土了大量陶器,如用作炊具的砂质陶罐、用于吃饭的圆底陶钵、打水用的陶壶等。薪火相传,直到陶瓷手工业的稳定发展,登封窑在隋唐时期便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窑厂。唐代开放包容的政治环境、富饶的生活为登封窑的迅速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登封窑广泛吸取周边窑址工艺技术及装饰技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瓷器特色。终于在宋代,登封窑因其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达到鼎盛时期,瓷器造型精美,种类丰富,日用器包括生活、文房、瓷枕等,装饰器有梅瓶、长颈花口瓶等。窑址逐渐扩大,形成大规模窑址群,造就了独领风骚的登封窑陶瓷。
登封窑所产瓷器无论质量还是数量均大幅增加。这些瓷器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自然无法完全消化得掉,外销是必要的渠道,因而登封窑址附近往往形成瓷器销售中心和集散地,伴随而来的是周边城市经济的繁荣。
市井之气彰显大美
作为宋代著名民窑系磁州窑中最著名的窑口,登封窑瓷的艺术特征,反映了宋代主流审美理念和人文思想,承载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登封窑瓷装饰图案题材丰富,譬如几何纹、连珠纹、云气纹、人物纹、植物纹、动物纹、宗教纹饰等,还有文字、题诗、山水等题材。瓷器装饰线条流畅飘逸,装饰主题栩栩如生。在所有装饰中,珍珠地刻划花为登封窑瓷器装饰的艺术亮点,珍珠地刻划花装饰技法继承自唐代金银器“鱼子纹”装饰,并迅速发展。珍珠地刻划花装饰种类丰富,纹饰图案既有贴近自然地写实植物花卉纹,也有生动形象的动物纹,虽然没有唐代金银器装饰的富贵奢华之风,却有着宋代平和清新的市井之气。登封窑的繁荣有力地促进了中原民窑、官窑的发展。
然而,宋代之后我国陶瓷烧制中心逐渐转向江西景德镇,登封窑日趋没落,明清以后基本停滞,但它对后世其他窑口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技术与艺术基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者致力于对登封窑古窑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大量研究成果。21世纪初,100多个登封窑传统瓷器品种被成功复仿制。登封窑这颗宋代民窑的璀璨明珠终于闪耀在非遗文化传承路上。
(作者系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基础教研室专业教师、工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