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直播间为博眼球制造的“草莓长在树上,山竹埋在土里”的反常识噱头“火”了。在社交媒体上,不仅充斥着这些劳动实践领域的反科学现象,在文化领域中也广泛存在着对成语古诗的随意“重塑”。
(资料图)
成语古诗被篡改,面目全非惹争议
一些“新新语言”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传播,受到了青少年的追捧、效仿和应用。然而,有的词语不仅于古无征,甚至语义不通,不合逻辑常识,影响着青少年对于成语古诗的正确认知。
譬如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广告效应,强行将成语改头换面,如“晋善晋美”“衣衣布舍”等。这些所谓的广告创意,不仅造成了语言表意混乱,也是对于文化常识的轻慢与亵渎。
也有一些社交媒体出于娱乐、搞笑的目的,对古诗词进行所谓的玩笑式解构。
家喻户晓的《春晓》惨遭改编:“春天不洗脚,处处蚊子咬。”孟浩然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不见踪影,含蓄蕴藉的意境也消失殆尽。
李白名作《望庐山瀑布》凭借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将庐山的朦胧美和雄壮美悉数描绘,可谓字字珠玑。而网友所谓的打油之作“日照饭店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兜里没有钱。”则牵强附会,品味低下,与原诗雄浑奇境风马牛不相及。
对成语古诗随意篡改的做法混淆了其原本涵义,很多专家学者则对这种消解文化语境的方式有所担忧顾虑。
用词遣字当严谨,以谬误人需避免
《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古人用词遣字,自有其音形意的精确描绘。
成语是经过长期文化生活检验,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搭配,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是增减调整词汇。而古诗则凝结着诗人的智慧心血,有其特定的意境韵味。成语和古诗词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汲取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来源。
当青少年生活的环境充斥着篡改后的成语古诗时,他们或许会误解成语古诗的文字结构和表意内容原本就是如此,并在耳濡目染中不自觉地使用错误的成语古诗。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青年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判断力、感知力和鉴赏力。
青少年阶段正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为他们营造文化韵味浓厚的成长氛围。特别是一些商业媒体,更应当树立责任与良知意识,使用恰当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非过度陷于娱乐化、商业化的追求中,为了提升收视率、销售率或增强娱乐效果,对一些成语古诗进行任意发挥乃至篡改,以谬误人。
语言规范应恪守,赓续文脉当自觉
在全社会为净化文字空间而努力的同时,青少年也要增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尊重语言的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掌握成语古诗的正确表达方式,是青少年尊重和热爱民族文化最基础的一步。
尽善尽美、依依不舍,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其产生的典故或历史背景,自有其精神价值指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每一句传承千年的诗词,拥有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是许多人的心灵栖息之所。
汉字博大精深,成语古诗构成了我们共同认可的语言体系。当青少年主动、自发、自觉地学习成语古诗,便能增加对文字感知的敏锐度,把成语古诗运用得贴切精妙,便能在了解认同中逐渐形成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成语古诗则承载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生命体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丢弃传统文化。恰恰相反,新时期更需要我们尊重文化常识,更加规范地使用汉语,为青少年创立正向引导,为赓续中华文脉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