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神舟十三号的顺利返回,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完成了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在4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今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共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而自空间站在轨建造完成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

神十三创多项纪录

“我是神舟十三号,我已安全着陆,返回舱正立,01感觉良好。”“02感觉良好。”“03感觉良好。”经过183天的太空之行,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在空间站执行飞行任务半年之久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向迎接他们的人群挥手致意。

“神舟十三号乘组共在轨飞行183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神舟十三号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完美收官。”在17日的发布会上,郝淳如此说道。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与空间站核心舱对接,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介绍,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创造了多项纪录。

据悉,他们在轨驻留期间圆满完成了2次出舱活动、2次太空授课,还有手控摇操作交会对接试验以及航天医学、航天心理学、航天工效学和空间材料科学,共计40余项在轨实验和试验任务。同时还完成了80余项在轨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大量空间站组合体平台巡检测试、设备维护照料以及物资和站务的管理工作,以及大量科普教育等公益视频的录制。

目前3名航天员身体状态良好,正在航天员中心进行飞行后恢复。3名航天员的恢复过程为期半年,分成隔离恢复、疗养恢复和观察恢复三个阶段。在此之前,航天员还要先进行为期一周的三级隔离。

郝淳表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完美收官,阶段任务目标全面实现,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规划6次飞行任务

中国空间站建造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主要任务目标是全面突破和掌握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相关的关键技术。自2020年以来,我国先后成功实施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共6次飞行任务,均取得圆满成功。

郝淳表示,今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同样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包括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站的三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之后还将实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黄伟芬透露,按照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任务安排,执行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2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两个乘组都将在轨飞行6个月,将首次实现在轨乘组轮换,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10天。

空间站建成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将画出怎样的蓝图?对此,郝淳表示,中国空间站今年完成在轨建造以后,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

例如为进一步提升工程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中国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郝淳还提到,明年计划发射中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将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商业航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郝淳指出,中国将积极探索载人航天商业化发展模式,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空间站建设和运营维护,不断提升空间站综合效益,推动载人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在进行空间站研制建设的同时,中国也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

此前,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在接受采访时就曾提到,全球航天技术的主流已走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必然要进入广泛商业化推广的阶段。目前政策和资本多方加持商业航天领域,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万亿元;预计未来3年,产业将继续以超20%的增长率进行扩张,预计2022年将突破1.5万亿元,2024年有望达到2.3万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生 袁泽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