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
近日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
【资料图】
首个全部完成的作业项目产生
“雪龙2”号工作进度如何?
接下来还要做什么?
一文了解↓
“雪龙2”号完成一个小目标!
01
首个全部完成的作业项目产生
北京时间8月2日1时50分
随着第10个站位的海洋光学调查
在“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舯甲板完成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
首个全部完成的作业项目产生
海洋光学观测项目属于大洋科考作业范畴
本次科考共安排10个站位的观测作业
利用专业科考设备
探测在海洋不同深度的太阳辐照度
用于衡量太阳辐射能在海洋中的吸收、衰减过程
02
楚科奇海:浮冰多、海雾大
进入北极圈后
“雪龙2”号遇到的浮冰越来越多
户外温度低能见度差
“雪龙2”号的安全航速
被控制在8到9节(海里/小时)
与往次北冰洋科考相比
本次北极圈内航线浮冰多、海雾大
客观上增加了相关作业难度
“雪龙2”号最有趣的任务
01
拆盲盒
△海葵,一种腔肠动物。
△北极筐蛇尾,为北极特有品种。
△泥海星,是北极陆架区常见的一种海星。
拖网作业是把网下放到海里并拖行一段时间
看看能打捞上来什么
这项作业被称为“拆盲盒”
可以用来分析海里的生物多样性情况
02
放气球
科考队员将携带无线电探空仪的气球
放飞到两三万米的高空
探测大气自下而上的
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数据
可以提高我国对北极地区的气象预报水平
03
放潜标
△7月26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布放潜标。
潜标是观测海洋数据的重要科考设备
第一年 科考队员将潜标定点投放
第二年 下一批科考队员将其收回
进而收集长达一年的海洋水文观测数据
△7月26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在CTD旁进行海水采样。
据介绍 “雪龙2”号科考队员
将进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
除了常规调查项目外
还将采取水下机器人、无人机观测等方式
进行科学考察
有科考作业的地方
就有实验室
“雪龙2”号上不同的实验室分区
对应着不同种类的科考作业项目
01
物理实验室
配备万米测深仪、多普勒海流剖面仪、
鱼探仪、自动气象站等探测设备
可以监测到船上几乎全部实验设备
被称为实验室的“心脏”
02
第一通用实验室
主要用于进行表层海水连续观测
以及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相关的研究
主要配套甲板取样设备
有底栖生物拖网、箱式采样器、重力柱等
03
第二通用实验室
主要为海洋化学实验
提供相关实验设备和场所
如水样分析、海洋植物分析等
04
低温实验室
如果有需要在低温环境下
进行的实验项目
该实验室可为实验提供恒定的低温环境
05
月池车间
存放着物理海洋研究的重要设备
——CTD(温盐深多参数海洋观测系统)
在进行作业时
舷侧门打开 CTD下放
采集不同深度的海水样本
为后续研究创造条件
为何探索北冰洋次数少?
△“雪龙2”号本次航程遇见的第一头北极熊。
我国已探索南极39次
探索北冰洋却只有12次
主要是因为北冰洋通航时间短、航行资料少
北冰洋海面长年累月结冰
船舶可以正常航行的时间
一年中只有两三个月
此外 这片水域历来缺乏准确可靠的航行资料
而且有大量的浮冰、冰山
给船舶航行带来巨大挑战
△2023年7月25日,一名中国科考队员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新奥勒松的中国北极黄河站工作。
1999年
我国首次开展北冰洋科考
2004年7月28日
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
——中国北极黄河站成立
为我国在北极地区创造了一个重要的科研平台
据了解 本次科学考察
将实施大气、海洋环境调查、
生物资源调查以及污染物监测等调查项目
还将在冰区择机开展海冰综合调查
根据日程安排
楚科奇海域的大洋科考作业
将于8月中旬结束
期待“雪龙2”号传来更多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