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技日报记者 叶青
暑假长假,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据了解,6月29日,腾讯等国内游戏厂商集体发布“关于暑期未成年人游戏限玩的通知”,此举措是否能真正起到作用呢?家长应该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游戏,在学习与娱乐之间取得平衡呢?
据报道,关于暑期未成年人游戏限玩的通知提到,未成年用户只可以在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每周五、六、日20点至21点之间登录体验游戏,提醒广大未成年玩家合理安排时间,适度游戏。也就是说,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未成年人只能玩26个小时游戏。
自2021年8月30日“史上最严防沉迷新规”(以下简称“830新规”)颁布至今,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充值消费均得到了明显控制。
在政策引导下,相关游戏企业也先后开启健康游戏忠告、游戏时长限制、充值金额限制、游戏实名认证等功能模块。比如针对冒用账号的痛点问题,腾讯游戏率先加码采用人脸识别验证进行拦截,“抓”出冒用家长等成年人身份的账号。针对第三方租号平台破坏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破坏实名制以及妨碍腾讯游戏产品运营生态等不正当行为,腾讯游戏一方面采用人脸识别细分策略打击,如多地、多设备频繁登录即触发人脸识别验证;另一方面也协同警方对租借账号黑灰产进行打击。
通过严格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防沉迷游戏取得一定的成果。今年2月,在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对游戏行业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各企业严格遵规自律,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推动批准运营的游戏已实现100%接入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至此,行业初步实现健康化。
游戏沉迷问题的不断解决,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好的网络空间环境。然而根据《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仍然有超35%家长允许孩子用自己身份信息注册游戏账号。
这一现象暴露出了在游戏防沉迷工作中,部分家长在监管环节上的责任缺位。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保护的“最后一公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兼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的根本最终在于家庭,建立和谐平等的代际关系,让孩子有一个温暖的港湾,才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核心。
据了解,7月3日,中国互联网协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与发展工作委员会、团中央未来网、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父母必读》杂志社、腾讯公司将联合推出“家长暑期服务园地”,这是政府、行业、学界和企业携手推出的首个家长暑期服务平台,在多方协作机制上进行前瞻性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