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科技日报记者 韩荣
6月12日,记者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获悉,由该院核环境科学所水环境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表面组分活度模型的放射性核素分配系数测定方法,解决了不同国家和科研机构公布的不同固体浓度对分配系数测定实验结果无法类比的问题,将有助于规范放射性核素在沉积物-地表水中分配系数的测量方法、推动相关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及分子环境界面科学在核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
目前,全球多个地区多是通过掌握放射性核素在土壤和水环境中的迁移扩散规律和环境承载力,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所需参数资料。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分配系数推荐值和数据库间的差异,给数据的可靠性和参考价值带来很大影响,亟待建立一套规范且统一的国际标准方法。
研究团队从微观吸附过程入手,在掌握放射性核素在水环境体系中因吸附不可逆性导致的固体浓度效应的基础上,利用环境分子学吸附理论建立了放射性核素在沉积物-地表水体系中的吸附-解吸迟滞性模型,通过反复测量比对,总结形成了沉积物-地表水体系中分配系数的标准测量方法和流程,实现了不同实验条件固液比分配系数的比对,为该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找到了全新方法。
据了解,该成果已成功用于数个厂址邻近海域沉积物-地表水吸附体系对放射性核素分配系数测定工作。未来,该研究团队将继续探索和深入研究分配系数测定方法,提高其可靠性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