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裴宸纬
“2018年至2022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比前5年分别下降80.8%、51.4%,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比前5年下降54.3%。”在8日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说。
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及其部属单位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相关情况。据了解,五年来,科技在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技术手段筑牢防震抗震“第一道防线”
“按照‘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的要求,持续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王祥喜介绍说,一场名为“应急使命·2023”的演习今年5月在云南举行,全面检验和锻炼了高山峡谷地区抗震救援能力。
在该演习中,一场模拟的7.6级地震“突袭”云南丽江,高科技救援设备在抗震救灾中崭露锋芒。“彩虹-4”无人机侦察测绘,构建“灾区”三维地形;垂起固定翼无人机全域勘察,实时回传灾情影像……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副局长颜彬说,演习中坚持人机结合,大幅度使用工程机械、电子科技、无人智能等一大批高性能、高科技的救援装备,探索创新救援战法,提升抢险救援效能。
提升防震减灾能力同样重要。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推进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是提升我国防震减灾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地震局局长闵宜仁表示,中国地震局党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突出科技创新。通过自主攻克多网融合、海量实时数据稳定秒级处理、多算法多中心综合决策、海量用户亚秒级信息发布等技术难题,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实现了分钟级地震速报向秒级地震预警的跨越式发展。
图为中国地震局局长闵宜仁。国新网供图
“目前,工程已完成主体建设任务,建成15391个地震预警站,3个国家级中心、31个省级中心、173个地市级信息发布中心,形成了由台站观测、数据处理、信息服务、通信网络、技术支持保障五大系统构成的中国地震预警网。”闵宜仁介绍,工程投入运行后,将为抗震救灾和减少地震人员伤亡筑牢“第一道防线”,为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应急处置“保驾护航”,并为地球科学进步和国际减灾合作提供有力支持。
矿山智能化促发展安全“两翼齐飞”
“智能化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24,不到平均水平的50%。”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局长黄锦生在发布会上表示,矿山智能化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举措,也是矿山安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应急管理部和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出台了《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推广5类38种煤矿机器人;组织编制《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为智能化矿山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传输、融合、共享标准规范;同时,联合财政部,把矿山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推广应用纳入矿山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积极协调科技部支持矿山机器人项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立项;联合工信部将矿山领域机器人列入“机器人+”应用行动;分级分类推动建设一批标杆示范矿山,发布了首批智能掘进、巡检等20个矿山领域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
图为国家矿山安监局局长黄锦生。国新网供图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全国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经达到1300余个,有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达到694处、产能每年21亿吨。智能化建设投资总规模接近2000亿元,已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现场应用的煤矿机器人达到31种、1000台套,约300台无人驾驶车辆在30余处露天煤矿开展试验。228处非煤矿山在破碎、运输、给水排水、在线监测监控与研判等环节实现智能化。”黄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