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我们在衰老的人类神经元细胞中发现了古病毒颗粒的存在。”6月2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通过聚焦研究灵长类动物额叶衰老的多个组学,团队发现脑衰老过程中,基因组的古病毒基因复活起到了驱动作用。

当日,《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课题组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思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他们通过解析食蟹猴额叶的衰老过程,发现衰老神经元的基因组中古老病毒被转录激活并表达出病毒蛋白,形成病毒颗粒。病毒颗粒释放到细胞胞浆中,激活了神经元细胞内的天然免疫通路诱发炎症反应、引发衰老。

额叶是大脑发育中最高级的部分,额叶功能退化是老年痴呆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但由于额叶衰老及其神经元变性涉及复杂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变化,目前的认知非常有限。此次研究首次系统地解析了灵长类额叶衰老伴随的组织转录组、单核转录组、蛋白质组及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层次的多维改变,锁定导致额叶衰老的新路径。

刘光慧介绍,团队还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衍生出神经元体外衰老模型,并以此验证了基因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古化石被“叫醒”的原因,以及其复活后导致神经元衰老的级联反应。

“新机制引导我们发展出能够抑制人类神经元衰老的手段。”刘光慧说,团队通过抑制整个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例如沉默信号传递环节等实现了对神经元衰老的抑制。同时,团队依据新机制对已经上市的药物进行了验证,发现抗艾滋病药物阿巴卡韦可以通过抑制古病毒逆转录酶,有效抑制人类神经元的衰老,口服阿巴卡韦的老年小鼠表现出额叶神经元衰老程度的减轻及认知能力的明显改善。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