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董生祥 孔银阁 科技日报记者 朱彤
(资料图)
4月初是刘明结束休息返回矿区的日子,每当这个时候他会顺道在吐鲁番市高昌区城区的菜市场采购一段时间够用的米、面、油、蔬菜等生活物资。
“从矿山上下来一次不容易,所以每次多采购一些生活用品,能顶个十天半个月。”刘明说。
一个人、一条狗,扎根盐矿近二十载,常年与孤独和寂寞相伴,把青春和热血挥洒在茫茫戈壁。这是刘明多年来真实的生活写照。
受访者供图
刘明是天业集团下属子公司吐鲁番市天业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南山矿区的一名矿长。矿区位于距离高昌区西南160多公里的乌尊布拉克盐湖盆地东端,主要负责开采原盐矿,并通过“陆运+铁路”接力运输的方式运往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深加工。
经过5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矿山工作驻地。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只留下拉矿车辆的车辙。车轮碾过,尘土飞扬。只见盐池内翠绿色的卤水透亮,盐池旁一道道堆积如山的盐坨连绵几公里,装载机、货运汽车隆隆作响,盐场工人忙碌地装卸转运原盐。
在这片地处戈壁腹地的3.8平方公里的盐矿上,刘明带领团队每年开采运输原盐30万吨,为天业集团的不断发展壮大注入了充足的“燃料”。
对第一次上矿的经历,刘明至今记忆犹新。
“我是2004年9月来到吐鲁番这边的盐矿。”不善言辞的刘明清晰地记得,当时他们三个人一辆车,一头扎进了深山的这片矿区。没想到一干就是20年,从满头青丝干到两鬓斑白。
那时,刘明所在公司党委就派驻吐鲁番工作事宜找他谈话,刘明略微考虑了一下就同意了。他说:“我的志向就是做一颗‘螺丝钉’,组织上让我扎根在哪里,我就去哪里。”
“当时预想到工作条件会很艰苦,但没料到会这么苦。”刘明回忆起初入矿区时的景象,夏天气温异常高,地表温度达六七十度,工作时间只能避开中午时段,如遇大风沙尘天气,戈壁滩上的小石头会刮得乱跑,身体被打伤也是常有的事。从高昌区出发,翻过一座又一座山,需5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矿山。放眼望去,方圆几十公里全是荒凉的戈壁滩,住宿条件很是艰苦。这里全年不下雨,没有淡水,吃水只能到最近的艾丁湖镇去拉,下一次矿山更是不容易,坐着运输原盐的货车20多个小时才能到大河沿镇……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刘明并没有过多抱怨,而是想着如何尽快将原盐运回总公司用于生产。为此,他顶着炽热的骄阳,和同事一起穿梭于各个盐池之间。
“只要能看着一车车原盐顺利、安全地走出矿区,我的心里就感觉很踏实。”刘明说。生活在矿区,要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有时候需要一天十七八个小时都守在现场。
驻地经常跟着原盐矿区的开采进度搬迁,前前后后搬了3次。“我们是新时代的‘牧羊人’,逐矿而居。”刘明说。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是驻地的居住条件还是工作条件都发生了改善。“现在,驻地装上了太阳能电池板通了电,有了网络,还配了皮卡车,上下矿也很方便,条件比之前好太多了。”刘明乐呵呵地说,公司在人员配备方面也进行了加强,矿上除了自己还有廖玉平、徐林峰等同事,工作和生活比先前增添了不少滋味。
回首往事,刘明还是觉得:“20年来能扎根吐鲁番工作,为公司生产及时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错过了孩子中考、高考,平时也无法陪伴孩子成长,有太多的遗憾。”聊起孩子,刘明的神色有些黯然。来了矿区以后,打电话很贵还不方便,要走好几公里去山顶寻找有通信网络的地方。由于经常见不到孩子,他和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我对得起工作,唯独对不起家人。”刘明说,刚来的时候,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特别强烈,特别是春节,20年里,有超过一半的春节是在矿山上度过的。“虽然经常通电话、连视频,但还是会很想念他们。”刘明说。
对于身处矿区的刘明来说,孤独既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十几年来,方圆几十公里,经常就我一个人和一条狗,没人说话,就对着狗聊天。”刘明苦笑地说,有段时间,公司生产策略调整,矿区未开采,只有他一个人在矿山值守。这样的生活刘明足足经历了3年。
今年57岁的刘明,面对“为什么还坚持留在矿山”的疑问,他坚定地说:“‘团结、奉献、拼搏、创新’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要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中。只有我们每个人把企业精神融入血脉中,我们的企业才能发展壮大。我打算在矿区一直干到退休,为当地和企业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