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王工,你们这个QC(即质量控制)成果都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呢?”

“这里面的学问可是太多啦……”


【资料图】

3月24日,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建核电公司”)总部,一场别开生面的QC成果发布会拉开了帷幕。来自一线的科技人员们对此情景早已习以为常。他们知道,这些成果中除了一部分拥有高科技含量,更多的是来自自己和同事们中间——一线工人特别是年轻技术人员带来的小改小革成为发布会的亮点。

在半地下式的狭小空间内安装2600余吨的凝汽器,对于业界而言实属罕见。尤其是设备模块与建筑物间最小间距仅为11.4厘米,如何实现吊装与角度的完美契合?这是“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的技术人员司凯平和同事们当初面临的难题。

经过多次方案论证,他们决定借助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模拟技术,通过三维可视功能并结合时间维度、虚拟施工过程。最终,经过大量现场数据采集和反复模拟实验,这支团队成功研发出了能够解决狭小空间环境下超大荷载、超大尺寸设备安装方法。

这样的技术人员和现实案例还有很多。

中电建核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法书认为:“科技创新是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推进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培养团队技术经济的概念,加强全产业链的技术研发和创新。”

在此理念下,他们面向工程项目、重点领域和行业前沿,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与技术研发体系,加大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让一个个“小创新”解决制约工程施工的“大难题”。

比如针对三代核电站主管道安装,他们成立了创新团队投入研发工作,相关成果被评为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该团队也获评济南市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创新团队设计开发了焊接设备智能管理控制系统,研制了核电主管道拼装系列专用工装,研发了主管道窄间隙自动焊工艺,掌握了国产化焊接设备与焊接工艺相匹配的关键技术;“基于BIM技术的核电站半地下结构三联体凝汽器安装关键技术与应用”填补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机组凝汽器安装技术的空白……

前不久,中电建核电公司的4项成果出现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评选出的“高推广价值五新成果”榜单中。记者注意到,这些成果都源于工程一线,专门为攻克基层痛点而生。

比如,在“国和一号”核电工程落地过程中诞生的“移动式可升降除锈机”,就是在工作平台上安装竖直滑轨,通过多级控制使得除锈机在滑轨上运动,实现对除锈机位置和高度的控制,完成一定高度范围内墙体预埋件的打磨除锈工作,节省较多的脚手架搭设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传统的火电市场向清洁能源领域迈进,中电建核电公司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完善相关技术储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继而百炼成钢,只有经历过历练的员工才能迅速地成长,他们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鼓励年轻技术人员聚焦一线,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该公司成立了技术专家委员会,从技能指导、资料评审到成果评价,组织专家帮助员工解决困难。一线员工有了底气,开始大胆地尝试创新,反哺一线工程。

在企业层面,他们每年评选出优秀科技成果,并积极推广应用到在建项目中,真正把源于基层一线的“金点子”变成了现实生产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