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通讯员 邓瑜 孔令建

1月31日23时01分,最后一趟列车C367次到达云南西双版纳站台,人群脚步匆促,当旅客散去,热闹的站台瞬间寂静。

在站台的另一端,7名身穿黄色防护服、戴着头灯的铁路职工,这时正准备当晚的工作。


(资料图)

他们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北车辆段动态检测车间的红外检测设备维修人员,正在等待中老铁路夜间运输结束后的“天窗期”,对铁路沿线红外检测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列车运行安全。

“今晚,我们要对西双版纳上下行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设备(THDS)进行检修,‘天窗’计划时间是2月1日零点至2月1日2时30分,温冉负责在车站信号楼驻站联络,我带小叶、欣欣前往DK363+980处下行探测点;李宗锦带领潘腾、志鹏前往DK365+995处上行探测点,大家一定要执行好标准,现在开始清点作业工具。”23时40分,安静空旷的站台上,回荡着工长王靖珂在开工前安排分工作业的声音。

“天窗”时间只有150分钟。他们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到车站一公里外的红外线探测站,对中老铁路玉磨段红外检测设备之一的THDS进行检查维护作业。

“‘天窗’正式下达,可以上线进行作业。”2月1日零点,负责在车站信号楼进行安全防护的温冉通过对讲机传达“天窗”下达的通知。作业小组开始分头赶赴现场,头灯在黑夜中宛如点点繁星,沿着钢轨一侧上下跳动。

分布在铁路沿线的THDS,相当于是给车辆核心部位——车轮的轴承测温的“体温计”,也好比能发现车辆故障的“鹰眼”,可全天候实时监测运行中的铁路车辆技术状态,为铁路安全运输提供科技保障。

李宗锦是这个“7人团队”的负责人之一。2021年,中老铁路开通前,他就参与了玉磨段全线红外检测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后,他和工友留了下来,一直在负责沿线设备的日常检修工作。

李宗锦带领小队到达作业现场,立即着手检查机房内的电源箱、控制箱、远程管理箱,测试电压。随后又对钢轨边的磁钢、探头箱、车号天线安全位置开展检测,进行热靶标定、系统标定、黑体标定。

中老铁路玉磨段全程507公里,桥隧占比高达87.3%,最大坡道达24‰,其中还有30多公里的连续长大坡道和密集隧道群,车辆长时间刹车产生的摩擦很容易导致热轴。沿线分布着36套THDS系统,可智能探测沿途经过车辆的轴温,一旦发现热轴情况,就能及时报警,反馈到远在昆明的安全监控中心。

中老铁路玉磨段安装的这套THDS先进设备,是昆明局集团首次在中老铁路投入使用,能将测温精度控制在0.5℃左右,较以往的设备,精度提高了4倍,让中老铁路运输更有保障。

李宗锦将轴温探测系统校准架放在钢轨上,借助探头上安装的辅助调整工具发出的红色射线,仔细调整探头角度,确保射线在校准架直角坐标系中心点,用来确认探头能准确对准车辆轴承。

“THDS的红外线探头安装在钢轨旁,车辆通过时,能将感应到的热辐射传输到线路旁的机房进行自动分析对比,最终显示为实时温度,探头角度稍有偏差就会导致测温不准确。”谈起检修的THDS,李宗锦如数家珍。

“很多探测站建在偏僻的大山中间,崎岖的山路经常需要耗费三四个小时的车程,有些地方汽车到不了,我们就得扛上设备和工具,走上几公里。”李宗锦说,春运期间,检修任务更重了,每天夜间检查完一个探测点,第二天就得赶往下一个。白天赶路,晚上干活,深夜往回赶,成了他们春运期间的工作日常。

“距离‘天窗’结束还有30分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紧张有序的检修任务,也逐渐接近尾声。李宗锦和工友利用最后的时间间隙,对安装在钢轨边的设备配件进行紧固作业。

凌晨2时30分,作业小组准时返回西双版纳站汇合。“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工作圆满完成,让这群年轻的小伙,开心地唱起了歌,大家一起乘车返回,准备迎接新的奔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