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正式开幕,简称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此次会议中,将签署“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框架围绕《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目标进行制定,除了提出2030年阶段性目标和2050年长期目标之外,还有20多项小的行动目标,涵盖生态系统保护、土地利用、减少污染、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等与生物多样性最密切的因素。
中方敦促各方凝聚共识,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描绘新蓝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究竟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它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本身又意味着什么?详细了解↓↓↓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各种生物之间的变异性和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既包括了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包括它们的全部基因,还包括它们所处的各式各样的生态系统。它们越丰富、越多样,地球就越生机盎然。
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菜市场买菜,我们看到的花样繁多的蔬菜水果,琳琅满目的动物制品,都是生物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即便同一种蔬菜,不同品种之间也会有味道、口感等多种差别。多样的生物意味着更多的选择。
当然这只是最浅显的理解,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和地球还有更深远的影响。
森林草原、江河湖海、湿地沙漠等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为地球提供了水源涵养、防风固沙、固碳、调节气候等功能。更不为人所知的是,每一个物种丰富多样的遗传基因,成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宝库。
生物多样性为什么那么重要?
用一组数据来了解一下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多重要。
50%全球有一半的GDP产出都与生物多样性有关。
30亿全球近40%人口的生计依赖海洋和沿海的生物多样性。
70%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中,约7成来源于动植物。
遗憾的是,当我们还没有了解到全球生物的全貌时,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就在快速消失。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的活动使得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百倍以上。从1970年到2016年间,世界自然基金会监测到的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种群规模平均下降了68%。生物多样性好像一副多米诺骨牌,环环相扣,人类也是这个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分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
森林:陆地上90%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保护生物多样性,仅仅增加物种的种群数量是不够的,人类更应该做的是深入了解掌握物种的特性,保护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森林、湿地和海洋被称作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先了解一下森林,你知道吗?陆地上90%的生物都生活在森林中,它是陆地上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
目前,全球的森林面积大概是40亿公顷,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0%左右,别看面积不算大,它却是陆地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稳定的生态系统,起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固碳等功能。可以说,一旦森林生态受到破坏,地球上的生物将面临灭顶之灾。
在所有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堪称王者。别看它只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7%,却集中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物种,世界80%的昆虫、90%的灵长类动物,都把热带雨林作为自己的家园,还有很多生物,人类至今都没有真正了解。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森林生态的保护和修复。通过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过去10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生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量超过1万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8%。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了有效保护。
大熊猫:从濒危到易危 物种保护的中国范例
大熊猫,是我国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标志性物种,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得益于几十年来的生态修复与科学保护,一度曾经濒危,甚至遭到野外种群灭绝风险的大熊猫,如今无论是圈养还是野外种群数量都得到恢复性增长,栖息地生态保护也进入“国家公园”时代。
在成都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每年7—9月繁育季都会出生一批熊猫幼崽。
作为一个专门从事濒危野生动物研究、繁育的机构,熊猫基地从上个世纪就开展大量创新性研究工作,以80年代抢救留下的6只病、饿大熊猫为基础,通过人工和自然繁育,将种群数量扩大到222只,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迁地保护种群。
而在卧龙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几十年来,保护和繁育技术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圈养大熊猫330余只。每年元旦前后的年度大熊猫幼崽集体亮相,更是牵动全球亿万人瞩目。
在更广阔的野外,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持续的保护修复。
2021年,我国宣布设立第一批五大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名列其中。公园占地2.7万平方公里,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纵横岷山、邛崃山、秦岭等五大山系。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 崔书红: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它将过去73个分散的孤立的自然保护区和13个个体大熊猫种群连成了一片,也就是说把过去孤岛变成了整片的保护,把过去的生殖隔离障碍取消了,对大熊猫的“走亲访友”,对大熊猫的生殖繁衍,对大熊猫种群的保护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国家公园建成后,通过开展生态廊道建设、植被恢复和科学监测保护,不仅“旗舰物种”大熊猫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公园内8000多种动植物也得到协同保护,雪豹、羚牛、川金丝猴等珍稀动物频频在野外巡护中被发现。
极小种群物种保护 德保苏铁重焕生机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德保苏铁,最早出现于3亿多年前的古生代,被誉为“植物活化石”和“植物界的大熊猫”。和大熊猫一样,它也曾一度濒于灭绝,是广西南宁植物园开展的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工作,让这个珍贵物种重新焕发了生机。
苏铁,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神奇植物。在广西植物园青秀山苏铁园高大粗壮的铁树群里,有一种苏铁身形修长,它就是德保苏铁。
南宁植物园高级工程师 李德祥:它的叶片跟别的苏铁不一样,这个地方我们叫作三回羽状多裂,它这种叶子比别的苏铁保留了更多原始苏铁的特征。
专家告诉记者,德保苏铁的发现地为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并因此得名,属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德保苏铁在野外的数量非常少,成年植株可能都不到500株,属于濒临灭绝的状态。我们在自然界里面,如果某一个物种灭绝了,可能跟它生死攸关的一些物种,包括植物动物,就可能有10种以上就会紧跟着要灭绝,所以我们要保留这个物种的基因,就需要去做一些保护工作。把德保苏铁保护好了,才能够保护好和它相关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也才能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专家说,不少极小种群植物在发挥生态价值的同时,还有巨大的经济潜力。保护极小种群物种,就是在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从南宁植物园建立苏铁园开始,科研人员就针对德保苏铁开展了一系列抢救性引种工作。将散落在一些苗圃、市场的德保苏铁收集到青秀山,进行迁地保育,形成了一整套苏铁植物规模化扩大繁育的模式。
南宁植物园(青秀山)植物研究中心助理科研员 许恬:早期我们的德保苏铁只有370多株,后来我们通过人工授粉还有人工播种的形式,数量在不断地扩大,目前我们累积用种子繁育的量已经有9700多株,而且每年的数量都还在不断地提升。
寻找巨树:科考发现中国最高树木
在中国西北部的青藏高原上,也有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前不久,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牵头组织的联合科考队,走进这片原始森林,采用攀树直接测量法并结合无人机辅助调查,测得其中一棵云南黄果冷杉高度为83.4米,这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高树木。这一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孕育了这棵巨树的原始森林就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的上察隅镇,喜马拉雅山脉与横断山脉过渡地带的藏东南高山峡谷区,平均海拔2800米,气候温润、植被繁茂。
中国巨树科考队对这棵云南黄果冷杉进行了人工攀树测量和区域调查,并结合无人机辅助测量,测得这棵巨树树高83.4米,相当于28层楼高,胸径207厘米,需要6个成年人手牵手才能合围,树龄380岁上下,仍处于健康生长阶段。
科考队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 王孜:目前世界上巨树分布区域,包括了北美西海岸、澳洲东部(沿海)以及东南亚区域(婆罗洲东北部),这是三大高树分布中心。显然我们中国藏东南区域它存在不丹松、台湾杉(秃杉)以及大黄果冷杉(等高树),已经成为世界高树分布的第四大主要集中区域。
巨树云南黄果冷杉20米以下的树干,处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主要生活着西藏剑蕨、倒挂铁角蕨等蕨类植物。
在20米到40米之间,有大量藤本植物,如紫花络石、三叶地锦、尼泊尔常春藤和狭叶崖爬藤,它们的果实可以吸引鸟类的注意,被取食和散布到更远的地方。
科考队员 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工程师 钟鑫:我们现在已经到达了将近40米的高度,凑近可以看到像那一丛兰草的叶子,那个是我们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虎头兰,在它旁边还有一棵华山松的小苗。
科考队员发现巨树身上有50余种攀爬其上的高等植物,包括多种附生植物、蕨类植物、藤本植物等,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空中花园”。
而60米以上的树干,处在相对干燥的环境,主要植物是地衣、蔓藓和少量的松柏钝果寄生。
一棵巨树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也是一部记录自然历史演进的宝藏书,对于研究区域生物群落演化和生态适应有着重要的价值。
科考队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 王孜:针对藏东南区域环境多变、环境比较敏感的特质,我们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潜在的高树的物种,进行一个深入的群落学研究以及它的功能性状研究。为未来这些高树的繁育以及扩大,提供技术以及科学理论的一个支持。
热带雨林寄生花:与濒危植物再结“今生缘”
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西双版纳雨林,曾经以为消失灭绝的植物——寄生花,在最近几年被意外地重新发现。每年10至12月是寄生花的花季,今年的花季,护林员发现了大片寄生花野外种群。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大卡新寨村护林员 郎海:我叫郎海,我是我们大卡村的护林员。这个寄生花在我们大山里面,(发现)当时正在开花,那个花开得满地都是红红的,我不敢去碰,不敢去摸,怕有毒。
寄生花虽然是植物,但无叶无根无枝条,只有需要繁殖的时候,才开出惊艳硕大的血红色花朵。大约在每年10至12月开放,花期两周,其他时间,踪影难觅。它曾在中国的记录里消失了长达30年,以为已经绝迹。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副主任 赵江波:我们植物园有科学家在勐远仙境,基诺山和望天树都观察过(零星的)。大卡新寨的这个寄生花的种群,很有可能是整个西双版纳最大的。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5000多种热带动植物云集的生态宝藏。神秘的热带雨林寄生花,是热带典型物种大花草科在中国唯一一个物种。一度消失的寄生花从零星到大片被重新发现,对科学家研究这类稀有物种和热带雨林综合生态系统构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副主任 赵江波:它是在这种崖爬藤属的植物根部寄生,所有养分都是来自寄主。(但是)有很多地方都有这个崖爬藤属的植物,(却)不一定有寄生花。因为寄生花它的这个寄生机制,对科学界来说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因为不清楚寄生花的寄生机制,科学家至今都没有得到人工繁育的寄生花后代。大卡新寨的这次大规模种群发现,给了他们新的希望。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副主任 赵江波:我们就跟郎海说,让郎海把这里保护起来,为自然爱好者提供有偿服务,带他们来这里观察,通过这种方式,一是保护这个寄生花的资源,第二能支持社区发展。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大卡新寨村护林员 郎海:这个花一般开是四五天左右,最长四五天它就会变黑。我们把(花)粉抹下来,涂到雌花这里。成功的话,明年6月份就可以看得到结果。我必须把人工授粉做出来,因为科研人员托付给我,我一定要办到这个事情,必须爱护好必须保护好这些(自然资源)。
(总台央视记者 宋海蕊 王晨 公海泉 黄珊 杨洋 李永辉 廖汨 刘畅 莫祥龙 杨祉禛 甘肃台 安徽台 四川台 广西台 河南台 山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