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连
【资料图】
今年初,广东东莞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标志着东莞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迈出坚实的步伐;2021年,东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34.45亿元,比2012年增加351.43亿元,增长4.2倍;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大湾区大学等相继落户,东莞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正加速成型……
东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全市科技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引领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从单点到全面,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2017年6月,东莞市申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2018年4月,东莞市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今年初,东莞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评估,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国家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
东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发展。
2021年,东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34.45亿元,比2012年增加351.43亿元,增长4.2倍;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0%,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比2012年提高2.4个百分点;拥有32家新型研发机构、900多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集聚发展,有设立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577家,比2012年增加6256家,增长19.5倍,覆盖率52.4%;东莞培育出737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4家专精特新企业、110家“小巨人”企业……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的结果显示,东莞创新能力排名第19位,挺进全国20强,比2020年排名上升3位,比2019年排名上升9位,位列广东省第三名。
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创新,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东莞在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迈上新高度。
今年8月29日,广东省发布《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为东莞指明了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发展方向,并赋予东莞打造前沿科技创新高地的定位。
从投入到产出,构建科技创新全链条
中国散裂中子源2011年在东莞开工建设,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营。
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拥有超过3800个注册用户,已完成用户实验课题800多项,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剂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依托散裂中子源,东莞加快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科技基础支撑服务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平台的链式协同,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突破提供支撑。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大湾区大学等重大科研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等院校相继落户松山湖,东莞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正加速成型。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创新能级进一步提升。
让科技创新更好驱动和服务经济发展,还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让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力量。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自2018年4月揭牌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实验室顶层设计,布局了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共四大核心板块,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
截至2022年8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分4批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了25个优质项目,项目团队发起成立产业化公司39家,注册资本3.15亿元,2021年,产业化公司销售合同额突破2亿元,比2020年翻两番;融资额为2.2亿元。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反映技术交易、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今年上半年东莞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全省第三,同比增长66.52%。
从技术到价值,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近年来,东莞创新成色愈发显眼,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显著增强。
2021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数据显示,2021年东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已超1.1万家。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5年的47.9%、37.2%提高至2020年的50.9%、37.9%。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效果越来越明显,科技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
今年,东莞市凯格精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格精机)正式登陆创业板。作为国内技术领先的自动化精密装备供应商,该公司一直坚持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并凭借良好的研发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进入国内外大型公司的供应体系。
但其实过去的凯格精机,仅仅只是一家集成商,设备和技术都掌握在别人手里。为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凯格精机坚持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工艺精密性和性能稳定性。凯格精机的产品精度已达到头发丝的1/5到1/8,关键技术指标已接近国外先进技术水平。
从原来的小微企业变身如今的“小巨人”企业,凯格精机仅仅是东莞众多企业的一个缩影。过往十年,东莞企业不断坚持科技创新,朝着先进制造方向迈进。
在东莞,19万家工业企业、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37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5家上市企业和3家营收超千亿的头部企业,成为东莞发力科技创新,培育创新雨林的强大基础。
东莞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的梯队培育机制,通过高企“育苗造林”“树标提质”等行动计划,创新型企业培育办法、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等系列企业专项扶持政策,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
2021年,东莞有设立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577家,比2012年增加6256家,增长19.5倍,覆盖率52.4%,比2012年提高了45.3个百分点;有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90家,比2012年增加4983家,增长8.2倍,覆盖率44.5%,比2012年提高了31.1个百分点。
高技术型创新企业的快速增长加速聚集了创新要素。企业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出更多更优高新技术产品,为东莞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在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下,科技创新逐步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引领东莞产业向更高端更高价值方向转变。
从树木到森林,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迈入“双万”(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新起点的东莞创新举措更有力,创新氛围更浓厚,创新势头更迅猛。
“十三五”时期,东莞已形成了以松山湖为创新核、创新强镇为节点、其他镇街为支点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松山湖创新核综合实力加速提升,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21位;创新强镇节点作用稳步增强,围绕人才建设、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方面在南城、东城、塘厦、清溪、寮步等10个镇街开展创新强镇建设,成为支撑东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
为发挥企业用才、引才的主体地位,东莞通过研究需求和项目转化引进领军科学家,搭建平台吸引港澳青年来莞创新创业,构筑了全方位的引才聚才体系,高端创新人才资源加速汇聚东莞。
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为契机,依托重大科研平台,东莞加快引进高层次源头创新人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引进和组建前沿科研团队22个,科研人员总计485人;散裂中子源已引进人才272人,目前有400余人常驻东莞工作;东莞理工学院建设各类省级科研平台28个,引进和组建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1个,引进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后)等900余人;广东医科大学建有各类省级科研平台8个,各类市厅级科研平台27个,引进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后)等160余人;东莞市人民医院建设各类市级以上科研平台8个,引进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后)等98人。
柯海波2019年5月份来到东莞,是松山湖材料试验非晶材料课题组的负责人,主要从事新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基础研究。非晶材料具有高弹性、高强度、耐磨、耐腐蚀、软磁、磁蓄冷、热塑性成型等优异性能,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场景,契合了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目前,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果,不仅技术上实现突破,非晶合金的应用领域也被大大拓展。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还成功入选了“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柯海波表示,希望通过新技术突破材料结构性应用上的瓶颈问题,同时希望研究成果能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助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东莞尤其是松山湖的发展变化很快,人才加速聚集,看着每天上下班有那么多的车和人,就能从侧面反映东莞人才聚集效应明显。”柯海波说。
为何选择来东莞从事科研工作?柯海波表示,身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自己向往更大的舞台和更好的平台,东莞无疑是很好的选择,“东莞有更开放更自由的科研、创新环境,大力度的人才支持政策,对人才吸引力十足”。
截至2021年底,该市共有各类人才平台1321个,包括博士、博士后工作平台116个,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903个,集聚基础研究人才近万人,其中高端人才1187人。
东莞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多项科研发展扶持政策,社会各界科研氛围日益浓厚,东莞的人才“磁力场”的吸引效应正持续显现,研发队伍不断壮大。
2021年,东莞全社会R&D人员18.8万人,比2012年增加13万人,增长2.3倍;2021年,全社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合计133636人/年,比2012年增加87436人/年,增长1.9倍。
未来,东莞将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战略定位,把握建设科创制造强市的机遇,坚持创新思维、产业思维、城市思维、人才思维、项目思维,在抓风口培育新动能上展现更大的担当作为,努力开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新局面。
数说东莞创新
■2021年,东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34.45亿元,比2012年增加351.43亿元,增长4.2倍。目前,东莞有737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4家专精特新企业、110家“小巨人”企业。
■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拥有超过3800个注册用户,已完成用户实验课题800多项。
■2021年,东莞有设立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577家,比2012年增加6256家,增长19.5倍,覆盖率52.4%,比2012年提高了45.3个百分点。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引进和组建前沿科研团队22个,科研人员总计485人;散裂中子源已引进人才272人,目前有400余人常驻东莞工作。
■2021年,东莞全社会R&D人员18.8万人,比2012年增加13万人,增长2.3倍;2021年,全社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合计133636人/年,比2012年增加87436人/年,增长1.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