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李诏宇


(资料图)

近日,多地大闸蟹陆续开捕上市,在国庆节前迎来预订高峰,恭候多日的食客们感叹“终于等到你”。此前,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部分阳澄湖、太湖等主要产区的大闸蟹延期上市。

那么,高温天气是如何延缓大闸蟹生长发育的?其他水产生物是否也备受“烤”验呢?就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大闸蟹被热得食欲减退难以增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徐钢春表示:“今年的高温天气对大闸蟹产生了影响。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性成熟较晚、生长发育缓慢和蜕壳延后3个方面。”

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是我国广泛分布的一种经济蟹类,也被称作河蟹、毛蟹。大闸蟹一般在每年9月下旬开始迅速发育成熟。人们口中美味的蟹膏和蟹黄,其实分别指的是公蟹的副性腺及其分泌物和母蟹的卵巢和其消化腺。蟹膏和蟹黄都需要大闸蟹发育成熟才适宜食用。“受高温影响,今年大闸蟹性成熟相对较晚,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及时上市。”徐钢春指出。

据悉,最适宜大闸蟹生长的温度是18至25摄氏度。当气温高于25摄氏度时,大闸蟹的体质就会下降,其食欲也会逐渐降低。“一般来说,当气温达到30摄氏度时,大闸蟹的摄食量就会减少;而一旦气温超过35摄氏度,大闸蟹就会停止摄食。” 徐钢春表示。而今年夏天,我国部分大闸蟹养殖区的气温甚至逼近40摄氏度,大闸蟹们热得“茶饭不思”,自然也就难以增重。

此外,大闸蟹摄食减少会引发蜕壳延后的连锁反应。“大闸蟹需要多次蜕壳才能发育成熟,一旦蜕壳出现延,其生长期也会相应延长。”徐钢春表示。

“虽然秋风已起,气温也没之前那么高了,可今年大闸蟹大规模上市或仍需等到10月。而且大家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受到高温影响,今年大闸蟹的个头很可能比往年要小一些。”徐钢春预测道。

水生植物为水产生物撑起“遮阳伞”

“除了大闸蟹,高温还会对其他水产生物产生影响。比如,人们常吃的海带、海参、淡水鱼等,它们都会在高温的影响下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死亡。” 徐钢春表示,“受高温影响,近年来水产养殖减产甚至是绝收的案例屡见不鲜。”

温度是影响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溶解氧是水中生物生存的必需品。高温会使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导致包括鱼类、贝类在内的许多水产生物窒息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高温也会加剧水分蒸发,导致河、湖、海水盐度上升。一旦水中的盐度超过了水产生物所能承受的范围,它们就可能患病甚至死亡。

高温还会让各种病原体繁殖速度加快,同时也会使得水产生物的免疫力下降,危害水产生物的生命安全。

“高温天气是当代水产养殖必须面对的问题。”徐钢春进一步表示,“目前,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应对高温的方法,它们为水产养殖撑起了‘遮阳伞’。”

水生植物,可谓是对抗高温的“神器”,它一方面通过光合作用给水产生物提供更充足的水中溶解氧,另一方面能为水产生物遮阳。“一般来说,饲养大闸蟹等水产生物的养殖塘,由于其水深较浅,通常会在其中种植底层水草;而饲养鱼类等水产生物的养殖塘,由于其水深较深,则通常会在其中种植空心莲子草、空心菜等浮水性水草。”徐钢春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