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涵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牛适合吃什么草?波斯地毯染色的奥秘在哪里?为什么有落叶?9月17日至10月17日,第五届国际青少儿艺术科普展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正式开展并供市民免费参观。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上海市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国际青少儿艺术科普展”以及配套举办的“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科普研讨会”,是上海市科委“一区一特”科普能力提升的重点项目,也是全国科普日长宁区的重点科普活动。
本届展览以“植物的密码”为主题,通过“前世与今生——植物叙事展示区”“ 团结的力量——植物造纸展示区”“姹紫嫣红间——植物染色展示区”“本草纲目篇——植物药用展示区”等专题展览,通过艺术与科学普及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世界各国青少儿巧手制作的艺术科普作品,激发人们探索植物背后科学知识的热忱。
【资料图】
本届展览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马来西亚、奥地利、捷克、伊朗等国的少儿艺术科普作品参展,并从数百幅作品中遴选出100余件作品集中线下展出。
《植物生物共生——有生命的山水画》董昊 环保装置
植物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供菌群生存;菌群净化水质,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供鱼群生存;鱼群吃植物,将排泄物提供给植物当作养料。此次展览展出的环保装置作品《植物生物共生——有生命的山水画》通过不同种类的菌群做厨余污水、街道污水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物质用于植物种植以及鱼群培养。
《重生》Marina Bueno等中外青少儿集体创作 植物染色
色素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例如:胡萝卜素、叶绿素等。植物染色是指利用大自然中自然生长的各种含有色素的植物提取色素来对被染物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在古代,植物染料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从衣服、食品到工具、艺术品,都少不了植物染料的参与。展出作品中,由中外青少儿集体创作的《重生》就是一幅通过植物染色的作品。
《伊朗地毯自然染色之美》绘画 Aylin Salipoor
展出的《伊朗地毯自然染色之美》作品讲述了波斯地毯染色的奥秘。波斯人在漫长的地毯编织实践过程中,摸索并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工艺技术,它能够使经过染色的毛(棉、丝)线颜色经久弥新永不褪色。尽管化学染料工艺可以大大提高地毯的染织时间和色彩度,但它的颜色终究是抵不过取之于天然植物色素的大自然之美。
《植物浮雕拓印》汪玥彤 雕塑
展出的雕塑《植物浮雕拓印》看上去仿佛植物标本。我国植物分类学史上有记录的最早的一份植物标本采集记录是卵圆报春苣苔。
展览中,来自上海植物园和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还特别提供了一批珍贵的植物标本、皮料和纸张样品,为展览增添了别样的魅力。通过展示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科普作品,青少儿在欣赏这些古物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其背后的科学知识。
互动区域别样精彩。旋转动画装置展示了一棵植物从播种开始要经历幼苗、成熟、开花、衰老,直到凋零的全阶段。植物会说话吗?早在20世纪,就已经有英国科学家通过显微观测发现植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发出固定频率的振动,从广义上来看这也是发出声音的一种方式。按下神奇按钮,观众就可以听到不同植物的声音。
(文中图片由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