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郭娇 马媛媛
(资料图片)
7月20日,在宁夏技术市场,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又当了一回“明星”。
随着7个小麦、玉米、大豆新品种的成功转化,该所及科研人员共计270万元入账。其中玉米新品种银玉6118转化70万元,玉米新品种中夏玉6号由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合作选育,转化金额100万元。
科研人员积极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并非无本之木。
近年来,宁夏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2021年12月,宁夏科学技术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再次为其破除藩篱。
酒香也怕巷子深
“酒香也怕巷子深”,这是科研单位长期以来面临的瓶颈。
“以前科技成果所有权属于单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赋权给科技创新团队和单位共有,能够有效激励其主动把科技成果转化到生产上,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真正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所长陈东升指出。
《实施方案》就是要扫清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由此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在充分尊重科研人员意愿的前提下,宁夏鼓励采取“先赋权后转化”或“先转化后奖励”激励方式;遵循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规律,畅通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科技评价体系。
记者注意到,《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单位科研人员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属于单位,试点单位可将本单位所有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成果完成人或团队,与其成为共同所有权人。内部收益分配方案书面约定,自主审批决策。
与此同时,试点单位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鼓励试点单位赋予科研人员独占许可使用权或排他许可使用权。试点结束后,签署的长期使用权协议继续履行,不受人员调整、调动、退休、离职等影响。
农科院一马当先
作为两家试点单位之一的宁夏农林科学院,为科研人员“创富”撑腰,由来已久。
早在2019年,该院就制定出《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规定成果转化收益的80%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由成果第一完成人根据参与人员贡献大小提出分配方案,其中为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做出重要贡献人员的总份额不低于50%。
“激励作用相当明显。以前感觉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这回大家一下子觉得有动力了。”采访中,多位科研人员直言道。
以农作物研究所为例,“十三五”以来,该所坚持一边研究一边示范,强化科企合作,共有49个品种转化应用于产业发展,总收益达1154万元,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次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中,宁夏农科院依然一马当先。
“我们赋予所有权的职务科技成果以技术入股方式转化,重点在枸杞、生物农药、葡萄酒等产业领域与企业合作推进,通过在职或离岗创办企业的方式实施;对技术秘密转让权、专利权、专利申请权、植物新品种使用权进行转让。”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他还透露,农科院赋予长期使用权的职务科技成果首次赋权使用期限为10年,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等权利可根据实际有效期限赋予长期使用权。
另外,在《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前已转让的职务科技成果,可提出赋予长期使用权的申请。
企业是最大赢家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应用场”,最终受益的还是企业。它们是市场最具活力的因子。
截至目前,宁夏农科院农作物研究所共计为6个新品种赋予科研人员所有权,其中4个新品种本次进行转化。
“这是一种既粗又细、既传统又现代、既美味又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蛋白质含量10%以上,氨基酸含量8%以上,脂肪含量4%,富含铁、硒、磷、钙、卵磷脂等矿质元素……”当天的新品种推介会上,王永宏研究员吊足众人胃口。
此次,王永宏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合作培育的彩色糯玉米品种中夏糯68号,以10万元的价格与宁夏江洋汇聚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转化签约。
这家致力于种出最好吃鲜食玉米的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总经理刘洋坦言,之前科研人员普遍对成果转化不怎么上心,但近几年态度有了明显转变。
刘洋分析,“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发展向好,他们在合作过程中看到了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是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越来越重视,他们自己也有了奔头”。
接下来,刘洋打算斥资1800万元进行产业扩建,有农科院专家作技术指导,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将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坚强科技支撑。”宁夏科技厅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处处长马俊理表示。
(图片由科技日报记者王迎霞拍摄)